人若有情 山川皆含情

清舟

渡荊門送別

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註釋】

1 荊門: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和虎牙山隔江相峙,形勢險要,如同荊州的大門。

2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一帶)。祖上在隋末流亡遷徙到中亞地區。李白即生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五歲時隨父親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天寶初年應詔前往長安,為翰林供奉,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他隱居廬山,但仍密切關注時局。後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受到牽連而入獄,後被赦免。晚年飄泊於武昌、潯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762)病死於其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處。李白一生受儒家、道家、縱橫家、遊俠、神仙等思想影響較深。因而他的詩作也是氣象萬千:或以奔放的激情表達對理想政治和建功立業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筆鋒揭露政治集團的荒淫腐朽;或以華麗的詞章歌頌壯麗的山河。無論何種題材、何種形式,無不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中國浪漫主義詩作的巔峰,李白因此被後世稱為“詩仙”。

3 從:往就,主動前往並進行、完成。

4 楚國:先秦時長江中游的一個諸侯國,後多用來代指今湖北及其周邊地區。

5 平野:平坦的平原、原野。

6 大荒:海外荒遠的地方,此處指天邊、天地盡頭。

7 月下:月亮倒映在水中。

8 天鏡:天上的鏡子,特指月亮。

9 生:生起、生成。

10 海樓:海市蜃樓,這裡形容雲霞美麗奇幻無窮,如海市蜃樓。

11 憐:愛。

12 故鄉水:故鄉的水,這裡指江水,長江流經四川,故詩人視江水為故鄉水。

13 行舟:遠行的舟船,實指船上的行人,也就是作者本人。

人若有情 山川皆含情

這首詩是李白從蜀地順流而下,來到荊門一帶時所作。全詩大意如下:航行的目的地遠在荊門之外,我來進行楚地的遊覽。山巒伴隨著廣闊的原野延伸到遠方的盡頭,江水似乎進入到極遠的天地盡頭之外還在奔騰湧流。月亮倒映在水中如同天上的明鏡在飛速前行,雲霧升騰繚繞好像結成了海市蜃樓。我依然感念和愛戀故鄉的流水,不遠萬里相送遠行的遊子所乘坐的行舟。

從四川到湖北湖南,要經過水流湍急、險灘密佈的三峽。就算此時的作者正值青年,想必也已經顛簸得不輕。從湍急顛簸的川江,突然進入開闊平緩的江面,任何人都會眼前豁然開朗,心情興奮輕鬆。作者也不例外,因而他吟出了本詩開頭的兩句。從文字上看,這兩句似乎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但從詞句中,分明能夠體會出心思脫離束縛,飛向遠方的荊門之外,對即將到來的“楚國遊”充滿嚮往的意境。年輕的詩人此刻的心境,簡直是好到了極點、興奮到了極點。

人若有情 山川皆含情

第二聯兩句,是描寫作者眼前所見:原來左右對峙的山巒,伴隨著廣闊的原野,伸向了遠方的天邊,直到看不見了;滾滾長江直湧向天邊,似乎進入到了極遠的大荒之地奔騰去了。這是詩人對所見景物的總體描寫,也非常符合人們的感知習慣:人們在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時,總是首先注意其大的格局,形成總體的印象。詩人也是如此,出川的第一印象就兩個字——廣闊。此聯中尤其值得一說的是“隨”、“入”兩字:山本是靜止的,但一個“隨”字卻將它們寫活了,寫動了。在這種描寫下,山似乎有了生命和靈性,主動陪伴著原野,依依不捨地向遠處蜿蜒遊動,直至天地盡頭。讀者從這樣的描寫中似乎也清晰地看到了山勢逶迤曲折、漸行漸遠、漸行漸小的畫面;作者能看到的是長江奔騰向遠處的天邊,但作者並沒有將自己的神思和筆意限制在能看到的天邊之內,而是想象江水在進入天邊之外的“大荒”之地後,仍然是奔騰不息、滾滾湧流的。這就為浩瀚奔湧的江流賦予一種永遠和無窮的意境。這就是“入”字的妙處了。

接下來一聯,作者開始描寫具體的,較為細節性的印象。這也是人們感知習慣所致。但作者並沒有直接寫一個個的細節,而是將這些細節在自己心目中重新組合,凝練為一幅整體的場景:月亮的倒影在水中,似乎是天上的明鏡在飛速前行,雲霧升騰繚繞,構成了惟妙惟肖的城市樓臺。雖未具體寫出月影在水中的情態,雲霧構成的細節,但只要想想“飛天鏡”和“結海樓”,一切就如在眼前,而且還有無限的遐想空間。

人若有情 山川皆含情

作者雖然對前程充滿憧憬和嚮往,但離開自幼生長的故鄉,還是有些依依不捨。因此他又回望來路,看到從故鄉流來的江水,就在自己身後,彷彿一直都在送著自己所乘的舟船。此時的作者,或許還因為這水聯想到了故鄉和故鄉的親人,甚至還想象到了慈母倚門遠望,望著早已看不見的兒子消失的方向。這怎能不讓詩人心生感念和愛戀呢?讀到此處,很多遠行過的人,或正在遠行的遊子,都會感同身受,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詩到此處已經結束,但意境卻更加深沉厚重,令人感慨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