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故事游安徽:千古美談六尺巷,禮讓德義中華美德遠流長

還是在前往桐城的路上,同行的安徽朋友就介紹:桐城歷史悠久,是江淮文化的發祥地,走出過很多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誕生過一系列文學藝術流派,享有“天下文章看桐城”之說,是中國文都。

朋友還告訴我們,央視猴年春晚歌曲節目《六尺巷》,就在桐城。能作為題材,被選中春晚舞臺演唱的,必定有著不同凡響獨特之處。況且朋友還說,以前六尺巷並不怎麼為人知,春晚傳唱後名聲大噪,每天都有全國各地遊人前往。朋友這麼說,便讓古鎮控的我對六尺巷長草不已,迫不及待要去拔草。

跟著故事遊安徽:千古美談六尺巷,禮讓德義中華美德遠流長

攝影:簡安然

心動就行動,夜色中到達桐城,第二天一早,我們就奔六尺巷而去。有點不好意思自曝下,去之前我還以為是如鳳凰、麗江之類的古鎮,會有賣民族風衣飾和土特產的商鋪,所以下車前還小有興奮,特地帶上錢包,向小夥伴表示要淘淘寶“買買買”。興沖沖而至,沒想到卻大失所望!眼前只有一條光禿禿、幽幽長長的狹窄深巷。哪有什麼古玩特產?哪有什麼商鋪人家?市井喧囂、商鋪林立、摩肩人群,原來只是自己自以為是的想象。

跟著故事遊安徽:千古美談六尺巷,禮讓德義中華美德遠流長

攝影:簡安然

“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原來,六尺巷就是一個以鵝卵石鋪就的,寬2米(6尺),長100米的狹長巷落。只是,這個巷子,有著不同尋常的來歷,有著特別的意義。

跟著故事遊安徽:千古美談六尺巷,禮讓德義中華美德遠流長

攝影:簡安然

六尺巷來源於一段千古佳話: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地方上尊稱宰相),其老家桐城府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越界佔用,張家不服,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難以判決。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張英收到家書,認為鄰里之間應該相互謙讓,不必為小事鬧矛盾。便提筆在在家書上以詩作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書信,見詩明理,立即把院牆退後拆讓三尺,此舉使吳家深受感動,也主動將院牆退後三尺。

如此,兩家人的爭端平息,兩家院牆之間還多出了一個六尺巷寬的巷子,還能供行人自由通過,“六尺巷”便由此得名。

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六尺巷,一個源於糾紛,終於和諧的古代巷落,是中華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和睦謙讓仁義包容美德的見證。張吳兩家的禮讓之舉,也成為數百年來的鄉土美談。

在六尺巷一側,有一條與之平行的長廊,長廊兩側牆上,有著很多桐城派名人及當地風俗人情的介紹,最吸引我的,卻是張英、張廷玉父子家訓的內容。作為一代名臣,賢臣良相張英用自己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以及古聖時賢的言行事例,撰寫了《聰訓齋語》,教導子孫如何持家治國讀書立身及為人處世。《澄懷園語》則是張英之子張廷玉秉承《聰訓齋語》之旨而撰寫的家訓,是其在服官之餘、理政之暇,留心時務,詳察當代變革,苦讀深思,細究為人之道。瀏覽這些內容,也頗有啟迪與感悟,深受教益。

人在江湖,與人打交道,有時也許會因一些小事產生矛盾;如果雙方都爭強鬥氣,就容易激化矛盾;如果一方心胸寬闊些,氣量大一些,以忍進德,就可令矛盾消除,融洽人際關係。人生在世,免不了會有這樣那樣的煩惱,多一份包容心,安分循理,自能求得興之真樂……這些,亦是遊六尺巷的啟迪與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