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與張英的“六尺巷”說明了寬容是一種大度,大度是一種智慧

寬容是一種大度,大度又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原諒別人的某些冒犯,並不會讓人覺得你軟弱,反而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

葉天士與張英的“六尺巷”說明了寬容是一種大度,大度是一種智慧
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乃是安徽桐城縣人。有一年,他的家人因為蓋房子,與鄰居桐城名醫葉天士家在土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人寸步不退,一時間僵持不下。最後,葉家一紙訴狀告到了縣衙。張家在京城有人,自然不慌,只讓管家飛書京城,讓張英利用權勢“擺平”葉家。而張英看了家信後,只是淡淡一笑,提筆寫下了一首詩,讓管家帶回去。“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立馬明白了他的意思,心中感到很慚愧,就來到葉家,告訴葉天士,張家準備明天拆牆,後退三尺讓路。葉家以為對方是在戲弄他們,根本不相信這是真話。管家就把張英的詩拿給葉家人看。葉家看了這首詩,十分感動,連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張宰相真是好度量。”第二天早上,張家動手拆牆,後退了三尺。葉家見了,心中很感動,也把自家的牆後退了三尺。於是,張、葉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被稱為“六尺巷”。

很多人認為寬容,會讓對方得寸進尺。

這個真實歷史事件告訴我們並非如此。但是,現實生活中,寬容換來對方得寸進尺的局面也比比皆是。那麼,這其中有什麼異同,是什麼導致了同樣寬容換來不一樣的結果呢?

葉天士與張英的“六尺巷”說明了寬容是一種大度,大度是一種智慧

晚清一味忍讓寬容,換來了八國聯軍入侵,造成百年滄桑中國。按照古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退一步,概括天空”。晚清的局面斷不至於如此。

原因就在於,晚清忍而不強。晚清雖然忍辱負重,但卻不自強不息,而是一味逃避退縮。《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前提是自強不息,然後才有厚德載物。

葉天士與張英的“六尺巷”說明了寬容是一種大度,大度是一種智慧

忍辱苟活絕非大度的表現,大度是心中有抱負,腹中有良謀,而後不拘小節。

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忍辱案例莫過於勾踐與韓信。勾踐臥薪嚐膽,韓信胯下之辱。他們的忍讓非常成功,就在於他們有一顆自強不息、發奮圖強的心態。唯有此,才得天獨厚、眾望所歸。所以勾踐有范蠡和文種幫助復國,韓信才有蕭何引薦,而後功成名就。

所以寬容是一種大度,而非一種逃避,懂得寬容方能從容。從容是建立在自己已經強大或者正在強大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