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督察「回頭看」警示「執法越往後越嚴」

環保督察“回頭看” 重數據看細節

●截至6月25日晚,中央督察組共收到群眾舉報接近30000件,受理有效舉報超過23847件。而從截至7月8日的數據來看,河北被舉報的問題最多,達4355;其次是黑龍江,為4277件。

●通報善用數據來說明問題,措辭犀利直指要害,同時還很注重通過展現細節來突出問題。

●目前,各中央督察組已陸續進入第三階段督察,梳理情況,整理案卷,並開展必要的補充調查取證。下一步,各督察組將繼續受理群眾生態環境問題信訪舉報,並針對突出問題或重複舉報較多問題開展抽查核實。

7月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通報稱,廣西針對中央第五環保督察組進駐後發現的問題邊督邊改,截至通報當日,廣西共問責75個單位、253名責任人,這其中有35名處級幹部。

據悉,自6月7日中央第五環保督察組進駐廣西開展環保督察“回頭看”以來,先後到廣西14個市開展了督察。截至7月6日,督察組共向廣西交辦信訪舉報地方虛假整改等問題25批3310件。這是自2015年開始中央環保督察之後首次啟動“回頭看”。和廣西一起被列入第一輪“回頭看”的還包括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東、雲南、寧夏九省(區)。目前,各地的現場督察工作均已結束。

生態環境部將此次“回頭看”視為“看病抓藥”後的一次“複查”。此輪“回頭看”並不像第一輪督察那樣主要是找問題,而是把第一輪督察找到的問題一抓到底。業內專家指出,環保督察“回頭看”釋放出了強烈的政策信號:環保督察越往後執法越嚴。

識破地方的各種“花招”

隨著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十省份“回頭看”,多地的環境問題再次被集中曝光。截至6月25日晚,中央督察組共收到群眾舉報接近30000件,受理有效舉報超過23847件。而從截至7月8日的數據來看,河北被舉報的問題最多,達4355;其次是黑龍江,為4277件。

誰也沒有想到,“回頭看”看到的場景如此觸目驚心:江蘇泰州一化工廢料填埋點存有大量廢料,兩年未改卻宣佈已完成整改;河南信陽垃圾處理設施嚴重滯後,相關部門製作假臺賬企圖矇混過關;內蒙古包頭市固體廢物管理混亂,當地整改牽頭部門履職不力,“數據打架”問題突出;江西都昌對第一輪環保督察交辦的問題整改不力,2.7萬噸垃圾去向不明,當地水庫被當成了採石場渣場……

“你們這臺壓濾機保養得很好,看起來跟新的一樣,用過嗎?”日前,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朱之鑫在河南省抽查信陽市無害化垃圾處理場時,問在場的相關負責人。

這位負責人一時語塞,稱“設備近期因故障停運,停運前一直都正常使用”,並表示可以提供運行情況表和臺賬。督察人員打開負責人提供的運行情況表,發現直至檢查當日這臺外表乾淨、沒有使用痕跡的汙泥壓濾機始終運行正常,這與負責人的說法相互矛盾,且填表人與填表時間有悖常理,存在運行臺賬造假的問題。面對大量事實,這家垃圾填埋場的負責人不再狡辯,承認了汙泥壓濾機長期沒有使用,以及製作虛假運行記錄臺賬的事實。

製造虛假臺賬只是部分地方和企業為掩蓋真相、躲避督查而耍的“花招”之一,還有以關代治,以停代治;指東向西,干擾調查;製造假象,瞞天過海……若沒有此次中央環保督察組殺出的這個“回馬槍”,一些地方環保領域的陽奉陰違恐怕還不知道要持續到什麼時候!

2016年1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在河北督察時就發現,邯鄲市共有53座有證礦山需停產整治、10座責任主體滅失礦山需綠化修復。如今,兩年多過去了,那裡的整治情況如何?

6月21日,當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趕赴河北邯鄲一露天礦山時,卻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陡峭山體僅噴塗帶有草籽的泥土,未見長草跡象,山體下的蓄水池早已廢棄多時,水池的水管已經破損,滿眼望去,大片土地裸露,揚塵汙染嚴重……“從現場的情況來看,修復工作只針對公路旁可視範圍內的破壞山體,而沒有進行真正的生態修復,標準低、效果差。”督察人員表示,邯鄲市礦山整治存在“以關代治,以停代治”的問題。

同在2016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就曾明確指出:河南全省沿黃河有五處國家級和省級溼地自然保護區,均不同程度存在著生態破壞的問題。由此,河南省督察整改方案承諾:要全面排查沿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破壞問題,列出問題清單,建立整改臺賬,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按期完成整改任務。

然而,在中央保督察組“回頭看”下沉三門峽市期間,對三門峽境內的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情況開展現場抽查時卻發現:一些整改措施和工作部署成為了紙上談兵,有關部門對存在的問題有意放任縱容,甚至在現場督察中出現指東向西、欺瞞編造、干擾調查的情況,情節惡劣。

對於三門峽的通報,再現了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欺瞞編造的場景:當督察人員詢問養殖規模和糞便處理情況時,當地政府一名負責人看似協助,實則搶在企業人員回答前欺瞞謊報生豬存欄量;另外一名負責人用方言“指導”督察人員找來的企業工作人員,企圖錯誤引導督察人員的檢查路線,直到嚴肅警告後方才停止。

面對部分地方和企業頻出的“花招”,中央環保督察組“見招拆招”,不僅識破了其詭計,而且在通報中一一予以了披露。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對此曾表示:“絕不允許說一套、做一套,絕不允許得過且過、敷衍應對,絕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重數據有態度有細節

梳理此次中央環保督察組“回頭看”的通報可以發現,通報善用數據來說明問題,措辭犀利直指要害,同時還很注重通過展現細節來突出問題。

雲南玉溪一汙水處理廠七年未建成;廣西南寧汙染反彈,38段水體有28段為黑臭……在中央環保督察組的通報中有許多諸如此類的數據,並用對比的形式揭示出了問題的嚴峻性。

在描述河南省信陽市無害化垃圾處理場超負荷運行的情況時,通報提到該場佔地面積260畝,設計有效庫容約98萬立方米,設計每天填埋生活垃圾350噸。信陽市無害化垃圾處理場庫容早在2015年就已滿,但目前仍在接收生活垃圾,實際填埋量已達264萬立方米,超出了設計庫容量1.68倍。通報將垃圾處理場涉及的有效庫容98萬立方米和涉及的每天填埋生活垃圾量264萬立方米展開對比,揭露了垃圾處理場超負荷運行的問題。

督察組看到的信陽市無害化垃圾處理場現狀是:“垃圾堆積如山,惡臭撲鼻,蚊蠅滿天,現場生產管理粗放,垃圾車輛沒有任何覆蓋措施,所過之處塵土飛揚、垃圾拋撒嚴重。”而在指出問題的本質時,通報更是直接點名相關單位、企業,措辭犀利,直指要害。

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下沉督察時發現,內蒙古第一大淡水湖呼倫湖問題依然突出,水環境質量沒有得到改善。與2015年相比,呼倫湖水質在2016至2017年仍為劣Ⅴ類。水環境質量“靠天吃飯”的現狀並未改變,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

同時,當地還存在隨意調整變更治理工程的問題。截至2017年年底,在實施方案明確的20個治理工程項目中,2個被調出實施範圍,16個實施內容被大幅變更,投資計劃也隨意變更,一期工程項目總投資為21.08億元,而實際落實只有13.15億元,其中涉及旅遊景區治理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沒有實施,但有關管護能力建設的資金卻由規劃的1.9億元調增到了4.02億元。

通報點名批評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作為整改任務牽頭單位沒有履行應承擔的職責,沒有加強對工程項目的實施管理,沒有建立監督考核機制等,系典型的“不作為、慢作為”。

通報還直指呼倫貝爾市作為實施責任主體,避重就輕、避難就易,甚至為了當地有關監管單位的利益大幅度調整項目建設內容。當地水利廳對自身承擔的多個水利工程項目的組織協調職責、任務一無所知,履職盡責沒有到位。

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在江蘇徐州市、宿遷市下沉督察時發現,2016年被要求整改的江蘇澤龍石英有限公司的酸洗集中點仍存在廢水隨意排放、汙染農田問題,當督察人員次日再次到達現場時,酸性廢水仍未做任何處理,挖掘機和剷車還在掩埋汙水滲坑。通報中點名這家企業“肆意排汙”“企圖掩蓋違法事實”,並指出地方政府部門對長期存在的汙染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事先打招呼、不許地方陪同、不讓被督察的地方安排車輛,這是中央環保督察組外出巡查的要求。或許正是這樣的要求,讓中央環保督察組獲得了大量真實可靠的數據和細節。6月22日,中央第五環保

督察組對廣西貴港市開展“回頭看”下沉督察,在覃塘區覃塘鎮發現了多起環境汙染問題。

檢查當日恰逢雨天,春晨礦業公司廠區雨水攜帶大量含重金屬的粉塵,順著地勢流往廠區圍牆附近,通過圍牆孔洞及牆體裂隙進入了外環境;企業還將大量生產廢渣隨意丟棄在附近的空地上,督察人員用PH試紙檢測渣堆上的積水坑,呈明顯鹼性。在後來中央環保督察組的通報中,不僅有對現場的生動描寫,還有圖片展示——既有自然保護區內臭氣熏天的糞便收集池實拍,也有生活垃圾堆場邊緣裸露垃圾的近照,還有整個礦區汙染狀況的航拍,從而多角度還原了環境汙染地的現實。

業內專家指出,不同於以往重在結果呈現的公告,中央環保督察組“回頭看”的通報中大量細節的加入讓讀者對環保問題有了更深的代入感,也能產生很強的震懾力。對問題剖析得越細緻,對當地的警示就越深刻。

據悉,目前,各中央督察組已陸續進入第三階段督察,梳理情況,整理案卷,並開展必要的補充調查取證。下一步,各督察組將繼續受理群眾生態環境問題信訪舉報,並針對突出問題或重複舉報較多問題開展抽查核實。有評論指出,中央環保

督察“回頭看”釋放出了強烈的政策信號:環保督察越往後執法越嚴。

“回頭看”是一面鏡子,折射出許多地方政府和企業幾十年來的慣性發展思維和淡薄的環保意識;“回頭看”更是一把利劍,戳破了形式主義、假裝整改的面具,刺痛了一些幹部失職瀆職、不作為的神經。

縱 深 〉〉〉

讓環保問責來得更嚴厲些

為何很多地方置環境和民生於不顧?固守舊觀念、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死保GDP,是這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通病。唯GDP論,讓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竭澤而漁。在此次環保督察中暴露出了有令不行、漠視群眾、落實不力、應為不為、敷衍了事的做法,實則更是一種懶政惰政、失職瀆職的表現,是一種腐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比治理環境汙染更重要的是治官。

頂風作案的官員要依法問責,不能帶病提拔。地方官員不能當太平官,面對環境問題不作為。

此前,一則中紀委的通報在網絡上流傳。這則通報曝光了六起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典型問題,涉及到天津、河北、江蘇、安徽、重慶和甘肅六省區,被通報人數達40多人。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央紀委首次就該領域的責任追究典型問題進行通報。

也正是在此次通報之後,中央啟動了第一輪的環保督察“回頭看”。在發現了上述環境違法問題後,各環保督察組均在第一時間約談了當地的黨政負責人,並表示還將根據要求進一步核實問題、調查取證,依法依規做好後續督察工作。

從目前各地披露的問責情況來看,問責除了黨紀政務處分、組織處理或組織調整外,還包括行政拘留或刑事拘留。比如,在河北,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共轉辦河北省30批4355件投訴問題,地方反饋辦結2177件,其中責令整改1591家,立案處罰279家,罰款金額1906餘萬元,立案偵查38件,行政拘留42人,刑事拘留15人,約談39人,問責268人。

截至6月25日,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六個督察組累計向被督察地方轉辦交辦23087件;各被督察地方完成查處12409件,其中立案處罰2579家,罰款25096萬元;立案偵查208件,拘留235人;約談1065人,問責1939人。

同時,為了確保環保督察的高壓態勢,打好防治汙染攻堅戰,中央紀委駐生態環境部紀檢組也於近日公佈了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及環境執法專項行動作風紀律監督舉報方式。紀檢組表示,如發現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成員、生態環境部專項攻堅執法行動的工作人員存在違反相關紀律規定情形或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作風方面的問題,請向中央紀委駐生態環境部紀檢組和生態環境部直屬機關紀委反映。

業內專家呼籲,不妨讓環保問責來得更嚴厲一些,在高壓之下,前進的步伐必然會加快。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從寬鬆軟到現在從嚴從緊從快處理,環保問責今後將成為常態,讓不重視環境問題的人意識到理念錯誤,讓沒有認真履行責任的人切實履責。”

業內專家認為,希望在未來繼續保持環保督察的高壓態勢,必須要建立一種長效的環保督察機制,其中最關鍵的是建立健全公眾的投訴渠道,相關環境保護部門立刻跟進並解決公眾的投訴問題,否則就要對其進行問責。另外,檢察院也應完善其行政干預訴訟體系,為環境保護保駕護航。

(原載於《中國商報法治週刊》2018年7月12日一版 本報記者李海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