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版“医患关系”,如何改善?

我家孩子不属于优等生,每次开家长会,家长都跟着有压力,老师不认可孩子,孩子觉得老师打压自己,我们做家长的也是左右为难。


​我很想知道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家长和老师该怎么配合呢?

在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三角关系之间,仿佛总是有一种相互的“制衡”。

很多有学习问题或是学校适应问题的孩子,往往都不只是存在学习问题或是适应问题本身,背后其实同时存在着很多影响因素,而家长通常只关注到了孩子学习问题的表面现象,却没有看到其中隐含的多元关系: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等等。

那么,家长如何与老师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调整学习状态呢?


育儿建议

1. 找准沟通的时机。

家长与教师沟通,时机很重要。如果是要正式沟通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建议最好能事先和老师预约一下,让老师挑一个没有课的、比较空的时间段,能坐下来安心、静心地交流沟通,而不要选择放学时,校门口等等一些不适合的时间和地点。当老师忙得手忙脚乱时,家长再去打扰,老师压力陡增、情绪受到影响,在这样焦虑、紧张的状态下,又怎么会有良好的沟通呢?

Tips:如果希望谈得深入和切题,营造适合的沟通氛围,找准合适的沟通时机,就比较重要。家长本身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重视与否,从他们选择的沟通时机就能看出他们的态度。与老师沟通,其实就和其他场合的人际沟通一样,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态度与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沟通的价值。

校园版“医患关系”,如何改善?

来自网络

2. 调整好沟通视角。

首先是真诚的沟通态度。家长首先要认识到老师批评指责孩子,其目的肯定是希望孩子能改正,能努力,能有所进步。家长不要害怕老师的批评与指责,而如果老师对孩子漠视和冷淡,等到老师将孩子边缘化了,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时,家长才要担心和害怕呢!因为那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所以家长一定要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批评与指责,一方面树立教师威信,一方面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和工作的认可,毕竟教师与家长不是站在对立面上的,而是在同一个圆的周长上,都是围绕着圆心,作用在圆心——我们的孩子身上的。想清楚了这一点,首先家长自己没有了情绪,与教师的沟通也会变得流畅很多。

其次,家校配合的理念要逐步树立。家长与老师、学校之间应该是“统一战线”的关系。家长如何看待学校,如何看待老师,也会影响孩子如何看待学校和老师。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担当,积极看待存在的问题,孩子也会学着有担当,面对错误不害怕,有勇气去担当、去改正错误。

Tips:以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目前面临的问题,而不是情绪主导。学习问题也好、适应问题也好,家长与老师的目的应该是一致,因此在沟通时,双方都要努力调整视角,来共同面对孩子目前存在的问题。

校园版“医患关系”,如何改善?

来自网络

3. 多给孩子传递正面积极的反馈。

家长也要学会包容我们的孩子,不要把在家长会上听到的全盘托出,或者把开会时被点名的羞愧愤怒情绪一股脑儿发泄给孩子,然后变本加厉地去指责、体罚孩子。家长一定要记得有选择有过滤地去跟孩子反馈情况,实在不行就在小区里逛一逛,等到心情平复后再回家。

Tips:有一篇文章,叫《只有你最欣赏我》,讲的就是一个母亲在参加儿子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家长会后,对孩子的反馈,她用一个母亲最伟大的爱,最博大朴实的胸怀陪伴、等待孩子慢慢成长,让孩子从老师口中的多动症患儿,到最后考上清华大学。

所以,我们有时真的应该慢下自己的脚步,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样,等着孩子长大,耐心地陪他们识字,耐心地陪他们读文,耐心地为他们重复一遍又一遍的故事……慢一点,再慢一点,静待花开真的需要时间。

校园版“医患关系”,如何改善?

来自网络

最后,需要再强调一下:家长与老师看待孩子的角度会存在不同,需要双方进行调整和协调。

孩子在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而学校是一个公共场合,孩子的表现有时会有很大差异,家长在跟教师沟通时,要注意倾听,换位思考,多从对方角度考虑,并多听听其他家长的反馈交流,不要以偏概全,认为孩子在家表现很好很乖,学校里就一定也是这样的,心里有了抵触,也就听不进老师的话了,当家长自己表现出对老师的否定,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老师是故意找茬、故意打压自己,开始不喜欢这个老师,继而不喜欢这门学科,不喜欢这个学校,导致不喜欢学习,最后变成厌学不去学校了。

所以家长与老师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积极面对,正面引导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们爱上老师、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校园版“医患关系”,如何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