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上的“打包”为何却成了文明社会的一种“陋习”?

(莫华才报道) 回想童年的记忆。笔者出生在80年代,以前由于家穷,生活并没有像现在吃得这么好,但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还是有的。那时候,多么渴望逢年过节,因为只有碰上节日,才可以吃上家里妈妈辛辛苦苦养的,平时舍不得宰的鸡或鸭。每逢节日,兄弟姐妹早早的起床,分工家务,为的是让妈妈能尽快宰上盼望已久的鸡(鸭),晚上,一家人围上一桌,说说笑笑,吃得可香,那是一种多么的知足和幸福! 再有的就是盼望邻居迁居或村里的那些大哥哥们娶老婆,跟着父母吃上一顿“好的”,如果碰上父母叫上他的“三五知己”坐同一桌的话,那真叫爽,因为他们往往会扯上半天“家常”,而我们这些小的就坐在旁边“狼吞虎咽”,有时吃得太饱走起路来都觉得肚子有点疼。那时候,没有人会懂得什么叫“打包”,也没有人去“打包”,只有带着空肚皮去“禽吃”。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迅猛发展,现在国富了,人民的生活和物质条件和以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不管在城市或农村,每逢结婚、迁居等各种喜庆的日子,人们都会摆上三五桌,“大鱼大肉”宴请亲朋好友分享喜庆的快乐。特别是结婚,在我们湛江屡屡出现不少“豪门盛宴”,笔者从事农村婚宴拍摄十多年,见过不少“大场面”,闻过不少“奇人异事”,也见过不少大小各村庄的民间习俗。但见得最多的就是现在文明社会出现的一种“未食先打包”的陋习,譬如说,有的人参加宴席为的不是感受现场喜庆的氛围和品尝主人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在没上菜前,有的人面前早早准备了两个碗,一个是现场吃用的,另一个却是装从盘里夹来的菜等会打包的,菜没出完,面前那碗肉简直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甚是难看;再有的就是赴宴的人参加喜宴都会自带上胶袋,等上肉时就面前一碗里一块吃的,在往面前桌下的胶袋来块打包走的;让人大跌眼镜的就是“好戏在后头”,新郎新娘开始在现场和宾客敬酒时,菜没还没上完,“哄抢式的打包行动”就开始了,新郎新娘在这边敬酒,那边就已经打包走光了人,那场面跟“土匪入村”没啥两样,看的真叫人“抹汗”。


笔者在拍摄一些农村婚宴时,耳闻有人这么评价现在农村的喜宴;从开始上菜算起头20分钟如果吃不饱就该走人了,因为和你同桌那些素质较差的人不管你吃没吃饱,他们都开始“打包”了;也有人说:“如果摆上二三十围宴席,一旦上菜超过五碟,新郎新娘还没开始敬酒的话,那敬不敬酒都无所谓了,因为等他们敬上十几围时,那些还没等来新郎新娘敬酒的人已经打包完走人了”。听起来甚是好笑,细想却是种“伤风败族”,甚是悲哀!


虽然他们说得比起事实有点浮夸,但平时笔者看到的也确实如他们所说略有所同,最让新婚佳偶尴尬的就是一些新郎精心安排的宴请,有些“外客”还没来得及跟见上一面,他们有的就走人了。曾有不少新郎这样跟笔者吐噜:“都什么年代了,现在的人们也不至饿的跟土匪般吧!为什么就不可以慢慢吃呢?等我们跟亲朋好友敬完酒,大家都慢慢吃饱了再打包也可以呢?我们宴请那么多“外客”来,人家还没吃饱,有的人就开始打包了,那不是等于赶人家走吗?宴请一些“外客”来赴这样宴就等于叫人来看自己的丑,这样的陋习什么时候才得以革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