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新零售:是消費升級還是降級?

近期有段子手說:過去3個月打口水毛衣戰,燈塔國股市增長2萬多億美元,我們A股跌了1萬多億美元,由此質疑毛衣戰導致兩敗俱傷的預測……這類段子看看就好,別當真。兩國其實都有自己不敢捅破的泡泡,中國是房地產,佔家庭總資產近70%,300萬億市值,在調控背景下3個月增長量也肯定是超過萬億規模的。美國是股市,股票資產佔美國家庭資產近35%,再加上房地產35%,可見中美家庭在積累泡沫資產方面大同小異。正因為如此,中美兩國政府都不會主動刺破自己最大的那個泡泡。

段子歸段子,作為汽車人,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在全球兩大史無前例的金融泡泡爭相自保的背景下,作為實體經濟的汽車產業該向何處去。

汽車新零售:是消費升級還是降級?

根據這幾年銀行存款的下降趨勢,中國人均銀行存款已經從過去幾年的4、5萬下降到1、2萬,即使是北上廣深杭這些一線城市,人均存款也不過5-10萬人民幣。雖然有人會說很多人的錢都在支付寶、微信和理財平臺上,但相比真正的消費大國美國、日本,美國的股票投資可隨時變現,日本人均幾十萬存款可隨時用於消費……

從人均儲蓄看,中國接下來面臨的恐怕不是消費額的升級,而是基於產品價格通縮、產品性能通脹背景下的消費額降級!

從人均儲蓄看,中國接下來面臨的恐怕不是消費額的升級,而是基於產品價格通縮、產品性能通脹背景下的消費額降級!

從人均儲蓄看,中國接下來面臨的恐怕不是消費額的升級,而是基於產品價格通縮、產品性能通脹背景下的消費額降級!

這句話要看三遍,對汽車行業而言,這句話意味著什麼?

汽車新零售:是消費升級還是降級?

第一,意味著接下來汽車得繼續加量不加價,30年前就20-30萬的雅閣、帕薩特,今天只能10-20萬。智能網聯電動車更是如此,3年前80萬買跑300公里的電動車,今明兩年20-30萬就足夠,明後年10-20萬就足夠。這對製造業和實體經濟而言是非常大的災難。無論多麼大的規模效應,在這種加量不加價甚至加量減價的消費生態裡,產業鏈都不可能有利潤支撐研發投入。在這種背景下,凡是不用PPT造車的,都是耍流氓騙股民、銀行的錢,是非常不道德的。

第二,凡是仍然採用專屬服務,要求單一店鋪賣單一品牌車型,修單一品牌車型的,都是在讓消費者為自己的低效管理買單,哪有什麼汽車奢侈品牌,只不過是一幫人裝B給另一幫人看看,在四五線城市,買賓利還不如買比亞迪,在一線城市,你的賓利再奢侈,和房子相比也是白菜。目前看,所有的汽車新零售本質上都是消費降級,共享展廳,共享消費場景,共享潛在客戶,共享金融信貸……最近我在協會推動共享型的售後服務,也是要解決汽車新服務的問題。

本質看,汽車消費的共享化,首先得是服務的共享化,這個表面看是消費降級,但從本質上看,這需要升級信息服務系統,升級服務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共享協作,才體現出一個企業的管理能力。說到底,在專屬服務體系裡,都是你說了算,無論怎麼搞,都沒啥技術含量的,你浪費多少錢,都是被你騙來買車的消費者買單,有什麼好炫耀的呢!

第三,汽車消費額降級的大趨勢會持續到下一輪經濟週期抬頭,至少是2年以後。在汽車和相關服務消費降級的背景下,無論哪種實業都不可能日子好過,如果不搞產業協同,不通過共享降低總體成本,唯一的可能就是讓股民、股東和投資人買單。對汽車產業而言,誰有足夠的現金度過未來兩年,才有資格說成敗!在這個問題上,無論是跌破淨資產的汽車上市公司,還是努力融資的造車新勢力,都是一樣的,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誰也別笑話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