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元宵节

江南元宵节

元宵节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正月半”、“灯节”。江南地区正月十三晚上为“上灯夜”,《清嘉录》云:“十三夜,悬点灶灯于厨下,凡五夜,至十八夜止。”期间,民间有食糯米圆子、面条等习俗,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谚。苏南家家吃糖圆(大而有馅者称“元宵”),寓意“甜蜜团圆”;无锡早餐食菜团子、年糕,午后吃“元宵”;常熟则吃鸡蟹馅“兜财馄钝”;苏州有“上灯圆子落灯糕”的风俗。夜晚灯火极盛。

  这天各处飞舞龙灯,谚云:“正月半,龙灯看”。南京,父母从正月初八开始给新嫁女儿送灯。正月十三上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庙宇更是灯火辉煌,尤以苏州、常熟等地的城隍庙的灯为最,并有“猜灯谜”活动。

十五日晚,灯节入高峰。南京下关有“青龙会”。丹徒有跳采茶舞、唱十二月花名、跳马灯等活动;苏州十字街口往往竖有竹挂“九莲灯”、“桥塔灯”、“万眼罗”等;常州家家门口挂有各种彩灯,小孩提兔子灯、金鱼灯、鲤鱼灯、西瓜灯等“闹元宵”;无锡乡间还有“放田财”活动,以祈农业丰收。尽情玩乐到正月十八,灯市方散,新年到此结束。

旧时上海,“闹元宵”算是一件盛事。白天食馄饨,晚上吃小汤圆(亦称“珍珠圆”),形状呈花包形的称“花包圆”,呈稻堆形的称“稻堆圆”,寓意粮棉丰收。家家门口挂“春灯”,堂屋挂各式花灯,有兔子灯、元宝灯、蛤蟆灯、荷花灯、鲤鱼灯。制作精美的有双龙抢珠灯、船灯、象灯、宫灯、鳌山灯、走马灯等等。上海郊野田间也到处挂灯,俗称“望田灯”。奉贤县农家点燃天香蜡烛,另有农民用稻草、芦柴等扎成火把,在自家田里边舞边跑边喊:“花三担,稻六石,芝麻赤豆要收无数石”,还将田边茅草点燃,称“点田燃”。崇明则用米粉制的茧团“斋田头”,以祈求丰收。皖南在正月十四举行试灯活动,并吃粘米面做的圆饼子,称“试灯巴巴”。到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大门两旁悬挂灯笼,形成万家灯火;街市上有舞龙灯、跳狮子,玩旱船、踩高跷的活动。浙西俗重十四夜,是日祀祖先,合家团聚。元宵节晚上,海宁聚饮以粟麦与其他食物煮的“利市羹”。普陀则在十四晚吃菜米粥。城区集镇,张灯结彩,热闹异常。

烧田蚕

江南地区风俗。除夕或正月十五夜,点火把、放爆竹,敲锣打鼓,祈求桑蚕丰收。《乌青文献》:“正月十五日,村落问束薪木末,扬以绯帛。夜则金鼓、流星、花爆,俏以赞词。群聚而焚之,日‘烧田蚕’,盏祈年也”。

烧田角落

无锡地区习俗。元宵节那天晚上,三、五成群的孩童在长辈的指点下,拿着用稻草扎成的火把,朝田埂飞快地行走,远远看去,犹如蓝天的点点星星。有“烧烧田角落,一年收三石六”的说法。意即预示来年大丰收。

煤田财

元宵节傍晚,无锡农村家家把从正月初一积到正月十五的垃圾挑到田头,再用柴火引着燃烧。如火烧得旺,烟雾飘散远,意味着今年田里收成好。这叫“煤田财”或“灼田财”、“灼田亩”。

掼油肩

元宵之夜,无锡有走三桥习俗。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伙到郊外或村外去走三座桥。来回路线不能重复。比谁最先返家。走三桥途中,要偷拔一棵菜,在左右肩背上轻轻拂拭,俗称“掼油肩”,以此可除不祥,除掉百病。

送灯

  南京地区,父母在元宵节前习惯给新嫁女儿送灯。从年初八开始,大街陆续出现送灯队伍,吹细乐,后跟几位头戴红绒花,手执彩灯的妇女。彩灯中必有麒麟送子灯。一般送六盏灯,也有四盏的,多为红色或白色,如绘有红花的羊角玻璃灯、麒麟灯、珠子灯等。珠子灯悬挂房正中。旁挂麒麟送子灯,其他灯悬挂在四角。

盒子会

  明代南京妓女聚饮之日。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为妓女“盒子会”日子。明余怀《板桥杂记》下附录:“沈石田诗序:南京旧院有色艺俱优者,或二十、三十姓,结为手帕姊妹,每上元节以春擎巧具肴核相赛,名盒子会”。席间,各以演奏或演唱为娱乐。

花孩子

  上海浦西正月半做糯米汤团时,常常另制形似小孩的汤团。将它放在特制的小花袋内,挂在小孩胸前,俗谓“花孩子”。谢灶时取下用作供品,以祈吉祥。

扎彩花

  浙江西部地区,人们用五颜六色皱纸制成艳丽多姿、形态逼真的“彩花”,元宵夜晚,将彩花系在常青树枝上。待花灯迎毕,观者蜂拥,争相抢花,认为抢得越多越“富足”。

乞四娘

  浙江洞头地区,11至18岁的姑娘常亲自做一只绣鞋,于元宵节晚,将绣鞋和几碟切成细丝的祭品,如红萝卜丝、绿芥菜丝、白大蒜头丝(替代各色丝线)等,拿到村口茅坑旁祭拜,口念祝祠:“董四娘呀董仙师,教我绣花好花样,教我上鞋好鞋跟,教我织布好制衣。董四娘呀供上头,教我提笔画花画柳画云朵,教我挑,教我绣,教我捻麻成巧手”。俗谓“乞四娘”赐巧,以祈能织善绣,精通女红。后改在房中床前踏板上祭拜,(因踏板一侧放置马桶)。四娘姓董,相传为绣花失足茅坑而遇难。

摇竹娘

  元宵节深夜,浙西地区竹农,命小孩单独去竹林,选去年已长高的一枝健壮青竹,双手扶着青竹高过头处摇动,边摇边念:“摇竹娘,你也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今年让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以祈竹神助孩子长壮实高大。

接七姑

元宵节,浙西地区村女,每二、三人相聚,由一女端畚箕,一女询问、观察,以畚箕颤动数计“分”,看年成好坏。如六分以上为天种有收,大吉;四分以下人种无收,大坏;五分为人种人收。此即为“接七姑”,以卜一年之丰歉。

百事大吉

  流行浙江杭州、江山等地,正月半。据《西湖游览志余》;“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桔承之,谓之‘百事大吉’。也有人家用柏枝编筐形,内置柿、桔,放厅堂以示吉祥,称“百事吉”(柏柿桔谐音)。江山地区,以五色纸剪成和合二仙或寿星像,缚上彩绳,配时果,悬挂在窗户,以示迎吉祥,亦称“百事大吉”。

照虚耗

  即“间间亮”。上元夜,皖南地区有在门户、碓、井、床、厨、灶、厕等处燃灯,谓之“照虚耗”,亦称“照耗”,意为把一切不吉之物照得无影无踪。又说“虚耗”即老鼠,点灯照明,防老鼠偷吃供品。

照田财

崇明岛自乾隆起至近代。元宵节,农家每户都用竹竿高挑红灯,称“天灯”,并用芦柴扎把,点火照田,称“照田财”亦称“照田蚕”,以祈祷丰收。

放田财

  正月十五,苏南、上海地区乡间,在田四角烧稻草火堆,或把点着的稻草抛向空中,称“放田财”、“烧田财”。也有人家做大团子祭田神,以祈丰收。上海奉城称烧田为“炭茅塘”,可烧掉躲在杂草中的虫子。是日为六、七岁女孩穿耳眼,以便日后戴耳环。

灯节

  浙江、安徽等地均以上元节前后为灯节。据《临安岁时记》载,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相传宋朝只有三夜,后钱王纳士献钱添二夜。自寿安坊到众安桥,谓之灯市,出售各色彩灯,品目各异,难以枚举,如人物类有老子、美人、钟旭捉鬼、刘海戏蟾之类;花草类有槴子、葡萄、杨梅、柿橘等;禽虫类有鹿、鹤、鱼、虾、走马之类;其奇巧则有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玻璃瓶等。豪家富室还有料丝、鱼鲩、彩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等。有好事者写藏头诗句,任人猜测,谓“猜灯谜”。其时大街小巷,星布珠悬,皎如白昼,喧闹达旦。《湖州岁时记》载,正月十三至十七日,北城外耿家汇,每夜各铺户沿街盛悬彩灯,锣鼓喧天,观者极多。俗以为若无此举,必遭水灾。

凉伞灯

正月十五,旧时上海城隍庙的灯市很可观,花灯的式样很多,最为人称道的是上海和松江一带的“凉伞灯”,或称“伞灯”。这是一种刻纸夹纱灯,用当时上海特产的“谈笺”,缕刻图案如山水、花鸟或《西厢记》、《西游记》等故事人物,配上美丽的缨络,远望去,玲珑剔透,五彩缤纷,张春华诗云:“月夜笙萧步绿塍,珠帘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谭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星月交辉,颇有诗情画意。

穿马灯

  正月十五沪郊农民闹元宵,则以“穿马灯”为乐,据说在清代已流行于农村。各样的灯都是乡村妇女扎的。壮年农民聚在一起穿马灯,有些男女还扮戏文如“鹊桥会”等中的角色夹杂在灯队中间,从这村串到那村,以示欢乐。

调龙灯

  正月半在上海乡村有热烈精彩的调龙灯表演,伴以十番锣鼓。有时各路龙灯数十条相会集表演抢龙珠。此俗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尤盛。《沪城岁时衢歌》咏道:“艳说年丰五谷登,龙蟠九节彩云蒸;瞥如声涌惊涛沸,火树千条抢滚灯。”

竖“圩灯”

  镇江西郊圩村,元宵有竖“圩灯”之俗。节前,在圩上预先竖好套着竹环的圆塔形桅杆,正月十三日,将各色彩灯扯上桅杆。十八落灯,将红色的头灯,敲锣打鼓送到结婚一年以上未生孩子的人家。

闹元宵

  正月半,在苏州“闹元宵”有划旱船、植烟竿、树桥塔等。划旱船就是旋龙船之尾,俗称“打招”。植烟竿就是将特制的爆竹挂在长竿上悬放,从烟火中喷出人马、城阙,甚至有成套的戏文,即今所谓“放烟火”。树桥塔就是在每座桥梁上树一高大桅杆。顺着桥身前后系以长绳,由低处向高处逐层挂灯,形如宝塔。苏州城内桥梁特别多,处处桥塔辉煌,蔚为壮观。这天晚上各户门堂内均以锣鼓铙钹敲击,有“跑马”、“雨夹雪”、“七五点三”、“跳财神”、“下西风”等锣鼓点子。亦有三五成群,各执一敲击乐器,围绕着大堆儿童,且行且击,闹得满街沸腾,俗称“走马锣鼓”。古人有“听去有声且有节,闹来元旦过元宵”诗句言及此景。

赏红

  皖南部分地区,正月十五“闹元宵”舞龙灯时,一些无子人家或未育妇女,纷纷将早已准备的红布、彩绫等,给龙身披挂、结彩,称“赏红”,以祈求子女。江南地区在二月花朝节,栽花人家多剪五色彩绸系花枝上,称“赏红”,或“挂红”,祈花艳果硕。

爆元宵

正月半晚上,浙西地区人们习惯鸣放爆竹,爆炒豆子、花生和瓜子,以讨“凑投”,“生子”等口彩,俗称“爆元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