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猛于虎:谣言能止于智者吗?

手机最初叫手提电话,俗称“大哥大”,这叫法据说与香港影坛“大哥大”洪金宝有关,因他与手提电话总形影不离,因而得名。当年的“大哥大”有钱难求,黑市售价听说曾高达五万元,手握“大哥大”无疑是一种特殊身份的象征。

谣言猛于虎:谣言能止于智者吗?

然而,当年的“大哥大”变成今天的智能手机后,几乎已是人手一部,毫不稀奇了。手机的出现,给人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别的不说,单是不用拿钱包、银行卡、信用卡之类就能完成各种交易,不用看报纸、看电视就能遍观全球新闻,就已让人大有“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优越感了。这种优越感自然不是当年手屋“大哥大”的人所能比拟。但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好坏亦相随。这坏的一面,就是也方便了造谣、传谣,且因人人有手机,人人是媒体,一参与,一推波,原本可能只是个无关大雅的谣言,也会泛滥成灾;秦朝时是“苛政猛于虎”,现在是“谣言猛于虎”。

谣言猛于虎:谣言能止于智者吗?

譬如两天前我收到一个“问答”邀请:娱乐圈人都说演员某某圆滑是真的吗?回答这种问题原本没多大意义,但就如收到别人请喜酒的请柬即便不去也会回个礼一样,我只是作了个应付式的简短回答。没想到今天却有人评论这回答,我看后却是开始为这某演员忧虑了,因这评论已从“圆滑”,说到了“偷漏税”。其最末的原话是:“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一天会需要大众支持,是非曲直是要让人知道的,是需要大众评判的。偷漏税是关乎国家百姓的大事。你关心不?”我不敢说不关心,因怕被打入“同党”之列。“演员偷漏税”,因前段时间崔永元与范冰冰闹的“四天赚六千万”的阴阳合同事件,已是个极其敏感的问题。但说“圆滑”却扯到“偷漏税”,这“风”和“牛”怎么就能扯到一起呢?难道是有我所不知道的内幕?你瞧,连我这曾自诩不会被谣言所动的人,竟也开始被引发“以谣传谣“的想象力和思维了,这或许就是“谣谣相传,谬之千里”的原因。

谣言猛于虎:谣言能止于智者吗?

因这件小事,我竟想起了两个关于谣言的典故,一个是”三人成虎”,另一个是“曾参杀人”。

据《战国策·魏策二》记载:“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战国时代,国与国交换太子作人质是一种外交手段,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若有一个人现在来说街市有老虎,你信吗?"魏王回答不信。庞葱又问”如果又有第二个人来说呢?”魏王仍回答不信。但当说到“有第三个人来说”时,魏王却回答:“我当然会相信”。庞葱说这故事是为了给魏王打预防针,他说:"街上本没有老虎,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得多,议论我的人可能不止三个,到时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谣言猛于虎:谣言能止于智者吗?

“曾参杀人”的典故也出自《战国策》。曾参是孔子的门生,为人谨慎、谦恭,以孝著称,被人尊称为“曾子”。但就是这样一个有如此贤名之人,当被人谣传杀人时,竟连他自己的母亲也相信了。第一次听到谣言时,曾母说:“吾子不杀人。”照样神情自若织布。第二个人来传谣时,曾母仍不信。但当第三个人来传告“曾参杀人”时,曾母竟恐惧,翻墙而走了。由此可见谣言危害之可怕,竟连自己的生母都起疑被吓跑。

谣言猛于虎:谣言能止于智者吗?

古代是没有网络的,更没有手机,相比今天而言,谣传得再广,范围也很有限。而今天的谣言,一旦传开,却会比洪水猛兽更甚,其危害则更烈,更危险。因一个小小的评论,我开始自警:做人还是要学一学古人,慎言,以免害人害己。为防治谣言,曾一度流行这样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且不论做智者如何难,我以为做智者也未必能“治谣”,因智再大,有时也不能填补“德”的空白,而许多谣言,却是因缺德引起的。所以,我以为,重德,修德,让谣言止于德者,才是治本之法也。

谣言猛于虎:谣言能止于智者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