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嘉誠的儉,晏子的儉,我們看到了什麼?

李嘉誠和晏子都是名人,說婦孺皆知也不為過。所不同的是,一個是現代的名人,一個是兩千多年前春秋時的名人;一個是世界有名的富豪,一個是聞名於諸侯的卿相,一個有錢,一個有權。同為古今名人,他們還有一種相同的行為,就是:力行節儉。

從李嘉誠的儉,晏子的儉,我們看到了什麼?

李嘉誠的故事各大媒體均有報道,其力行節儉的事蹟可謂家喻戶曉,如他穿舊衣十年八年不換是常事;穿補過的舊鞋;開舊車;住舊房,身為地產大亨至今仍住1962年婚前購置的老房子。美國《幸福》雜誌曾報道稱,李嘉誠是世界上“最為簡樸的億萬富翁”。他的辦公室也沒有因事業擴張而不斷變換、變大,一直還是原創業起家時的辦公室,很普通、樸實,根本不象是個億萬富豪辦公的地方。辦公室的擺設也不講究,比較顯眼的只有掛在牆上的一幅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從李嘉誠的儉,晏子的儉,我們看到了什麼?

至於宴子,作為齊國的三朝卿相,以機智善辯,恭下節儉聞名。而他的節儉與李嘉誠很相似,如他也是愛穿舊衣,一件狐皮袍子一穿就是三十年;吃粗食;住舊屋。但他是真窮,然而他的窮卻是他不願富所致。

從李嘉誠的儉,晏子的儉,我們看到了什麼?

譬如他因得齊景公的器重,曾多次被封賞,但他都拒絕。他認為,在上位者應該以身作則,才能領導百姓,改善社會風氣。有一次齊景公看他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地勢低窪、潮溼狹小,髒、亂、雜,不是一個好住所,便想幫他換一座乾爽安靜的新屋。但晏子不肯接受,委婉辭謝,說:“我的祖先世代居住在這裡,我還擔心才德不足,沒有資格繼承這所房屋,因此能住在這裡我已經很滿足了。”後來齊景公趁晏子出使晉國,趁機為他改建住宅,當晏子回來時新屋已經蓋好了。但晏子依禮謝過景公後,就派人把房子給拆了,並把拆下來的木材分給鄰居們。同時,把那些因要修建他的房子而被迫拆掉的鄰里房舍,按原樣重新蓋好,再把鄰居們都請了回來。

從李嘉誠的儉,晏子的儉,我們看到了什麼?

晏子因一生以身作則,崇尚節儉,反對奢華,對後世影響極大。司馬遷對他非常推崇,將他與管仲比肩,在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專門將他們合傳,即《管晏列傳》。孔子也稱讚他:“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李嘉誠富可敵國,他的儉,僅對自己,只是他所選擇的做人理念;他在慈善事業上卻很慷慨,每年20%的時間均用於做慈善事業,受益的人可謂成千上萬。而晏子呢,他的儉也是自己的選擇,他的謙恭、節儉,對當世純樸、勤儉的民風影響巨大,對齊國的穩定、強大也是功不可沒。

從李嘉誠的儉,晏子的儉,我們看到了什麼?

從李嘉誠和晏子力行節儉的事蹟中,我們看到,他們之所以選擇“一生行儉”,並不是為了欺世盜名,而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以儉養德。由窮節儉易,由富節儉難;無權輕財易,有權輕財難。他們之所以能人所不能,皆因面對財富、權利時,他們更看重的是:德。所以,他們儘管一富一窮,卻都選擇走同樣的道路:以儉養德。以儉養德,則德厚,德厚,才可載物,才可做大事,益大眾。《國語

·晉語六》說:“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

從李嘉誠的儉,晏子的儉,我們看到了什麼?

“厚德載物”通常與“上善若水”並論,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我卻想:以儉養德,又何嘗不是一種道呢?

從李嘉誠的儉,晏子的儉,我們看到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