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漫长的边境线,界碑不计其数,为什么这块“土字牌”这么有名


延边之行,这两天一直行走在国境线上,昨天上午从图们口岸进入朝鲜,短暂的浏览后下午又返回图们。今天又延着国境线来到了珲春,到珲春必到其“防川村”,因为在那里不仅可以“一眼望三国”,而且可以实际接触一块仍然矗立在中俄边界线上的古老界碑----“土字牌”。吉林省的“珲春”,是女真语,意思是指“边地”;而防川,则是“边地”之边。

边防战士平时巡逻的小路,路边架着铁丝网,路很窄,只能容下一辆车的宽度。

这里往上看就是土字牌和俄方422号界碑的所在处。

虽然下着小雨,但到这里的游客并不少,游客顺着台阶往上走,都想一睹这块界碑的真容。

游客和界碑之间,被一道铁丝网隔开。游客只能透过铁丝网来观看这块界碑。中国有着漫长边境线,界牌多也的是,为什么独独这块“土字牌”这么有名?土字碑,位于防川村中俄边界的起点处。于1886年中俄重勘珲春东部边界时重立。土字碑东是俄罗斯哈桑镇,西面不远是朝鲜豆满江市,南面约600米是朝俄铁路大桥。

“土字牌”是一块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的花岗岩石碑。碑正中竖刻有“土字牌”其左竖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小字,碑俄方一面刻有俄文“T”。 经过120多年风雨侵蚀、沧桑变化的“土字牌”前,仍然可以完整清晰地辨出字迹。“土字牌”三字虽然简单,却深深地镌刻着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的荣辱兴衰历史。

据记载,在16世纪后期,沙俄越过乌拉尔山,侵略黑龙江流域,结果被清军打败。此后,两国经过谈判,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8世纪中期,沙俄在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同时,再次出兵强占了黑龙江流域大片土地,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瑷珲条约》,随后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这两个条约,割走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最关键的是,从此截断了中国的领海,使吉林省成为一个离海最近,却没有海域的内陆省。 1861年5月,中俄两国开始划定边界谈判,清政府代表仓场侍郎成琦在谈判时,唯恐谈判破裂,导致俄方采取军事行动,被迫答应俄方提出的条件,按俄方意愿,将地图内没有明确的边界,用红色标出,盖上印章,各派官员设立界标。

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签订26年后,1886年,满请朝廷派钦差大臣吴大澄,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前往办理与俄国重新勘查东部边界事宜。吴、依二人都有爱国情怀,两人秉持“一寸土地尽寸心”、“应争者必争,应办者必办”的信念,与俄国勘界委员会主席、滨海省长巴拉诺夫等在俄罗斯进行了3个月艰苦谈判。

吴大澄等人在勘界时发现“土字牌”并未按规定位置所立,同时发现“珲春辖境处处与俄接壤”,“自珲春河源至图们江口五百余里,竟无界牌一个”。在谈判中吴大澄指出“ 应按照《条约》记文,由海口量准中国里二十里,即在江边补立“土”字牌,方可与《条约》相符。”而俄方代表却说海水倒灌之地为“海河”,除去海河20里,才算图们江口。明显是为‘土’字牌立于44华里处找借口。


吴大澄毫不相让,当即回驳说“海口即江口”,“若论海水所灌,潮来时海水进口不止二十里,潮退时江水出口亦不止二十里。所谓江口者,总在海滩尽处,仍须照约由海口量准二十里方为妥治。”最终双方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由于吴大澄据理坚持,俄方只好表示,可以把“土字牌”向沙草峰挪前18里,立于山南沿江高坡下。

此处顺图们江至海口约30华里,径直至海口27华里。从而收回了俄国侵占的黑顶子,也就是今天珲春市敬信镇的全境,等于把“土字牌”在最初设立点向日本海方向南移了16华里,扩大了一些中国领土。照片为离这块界碑不远处的远东第一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