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妻子寫給丈夫的情書,驚艷了無數文人

點擊上方紅字關注我哦~

這封妻子寫給丈夫的情書,驚豔了無數文人

沉木織機上鋪展開來,是一幅瑩心耀目的五彩錦緞,只見那織錦縱橫八寸,五彩相宣,煞是好看。絕妙之處,是織錦之上繡著的八百四十一字,縱橫反覆,皆為文章,題詩二百餘首,凡八百餘言,時人謂之《璇璣圖》。

那在錦緞上繡滿了簪花小字的人,名蕙字若蘭,是陳留縣令蘇道質的三姑娘。

彼時年輕溫婉的少婦,藉著昏暗的燭火,一針一線,指尖翻飛,面前的素錦上,便著滿無盡的相思,他的家書和月傳來時,只聽得心裡一根弦輕顫,銀針便刺破了指尖。

“啪嗒——”殷紅的血落上素錦,灼灼如染血的桃花。

她怔怔看著織錦,這多情的桃花,和他們初見那日一樣的桃花,看著看著,便恍覺眼眶溼潤,無數個孤枕難眠的夜裡,無數次入夢過的相遇,又重上心頭。

咸陽的蘇坊鎮裡,無人不曉得一位蘇姑娘,她三歲學字,五歲學詩,七歲學畫,九歲學繡,十二歲便可織出精美的錦緞,是個心靈手巧的書香閨秀。及笄之後,蘇蕙出落得越發可人,上門提親的人便絡繹不絕,但所言皆屬庸碌之輩,都被她婉言回絕。

直到十六歲那一年,蘇蕙拂去古剎那一樹桃花,花枝交映的疏影裡,窺到那人掌心的弓弦,桃花是她紅塵裡的劫,竇濤也是。那一日她本是隨父親遊覽周原名剎阿育王寺,古寺西池畔,卻邂逅了仰身搭弓射箭的英俊少年,弦響箭出,飛鳥應聲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飄出帶矢游魚,真是箭不虛發。再看池岸,有一出鞘寶劍,寒光閃亮,正壓著幾卷經書。允文允武的少年,便這樣輕而易舉地擾亂了她的心緒。

兩情相悅是世間最為難得、也最為圓滿的情事,她如願嫁給了那名喚竇滔的少年,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她篤信他們的將來,應是美好而順遂。

西晉末年,朝廷昏庸,天下大亂,叛軍迭起,亂世裡的將來,從來都是天違人願。前秦建都長安,苻堅稱帝。竇滔文韜武略入仕前秦,雖是政績顯著,加之屢建戰功,卻遭了小人的讒言離間,被判罪徙放流沙。

那一日,他們在阿育王寺揮淚告別,他們初見的古剎,又一次見證了他們的海誓山盟。蘇蕙在佛前立誓,此心皈依一人,此生待君歸來。從此,花前月下,椒房燈前,只剩下了那個寂寞的身影,可她的心裡還是滿懷期盼,青燈一盞,她畫著他的模樣,寫著對他的思念,偶爾飛鴻傳來家書,看著熟悉的字跡,她甚至會欣喜地落下淚來,這樣的日子總是有盼頭的。

直到那一日,她又一次聽到他的音信,卻是說他在流沙結識了歌姬趙陽臺,甚至已納她為妾。手中的繡花針不慎戳破了指尖,彷彿冰錐刺入心扉,幻滅了她這些年的守望,一下子擊垮了她。她是書香閨秀,她有詠絮之才,煙霞之筆,此刻,這些曾引以為傲的才情卻不堪一擊,她輸給了他疲累時那一支曼妙的舞,輸給了他倦怠時那一曲靡靡的歌。這時的蘇若蘭,才體會到了真正的孤獨,才終是明白,那古剎下的誓言都不再了,桃花樹下只餘她孑然一人苦守著歸來的諾言。

她又對著曾經的沉木織機,緩緩展開那八寸見方的錦緞,靈巧的手指穿針引線,那五彩絲線便上下翻飛,煞是好看。他一去七八年不歸,這些年漫長的守望和思念,得知故人變心後的委屈和苦澀,絕望之後的痛苦和哀傷……全書成了簪花小字,被她一針一線繡滿了錦緞,隨著銀針最後一個圓滿的回勾,一滴淚悄然落下。

“所離至為榮、誰為至離經、感思至嘆嗟。”

迴文錦已成,故人胡不歸。

書盡了相思的幾百篇詩章,被絕妙地編排,句句迴文,縱橫反覆,皆為文章。縱橫各二十九字,凡八百四十一字,縱、橫、斜、交互、正、反讀或退一字、迭一字讀均可成詩,詩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甚是絕妙。

錦緞方繡成,便在街巷裡廣為流傳,世人驚豔於蘇蕙玲瓏的心思和絕妙的才情,稱之《璇璣圖》,卻沒有人看得懂那錦繡中的思念和哀傷。

圖中玄機實在太過巧妙,一時竟無人能夠讀通全篇詩章,蘇蕙聞言笑曰:

“詩句章節徘徊宛轉,也依舊是一首詩賦。除了我的家人,誰也不會明白箇中三味。”

徘徊宛轉,自為語言,非我家人,莫之能解。

笑語之後,是不著痕跡的一聲輕嘆。

那時她並沒有想到,《璇璣圖》竟被星夜送至千里之外的竇滔手中。手握妻子的詩文,熟悉的簪花小字讓他不禁心上酸楚,回想起初見之時的美好,回想起辭別前他們許下的諾言,還有這些年來無數個日夜,孤身一人的她,是如何愛著又是如何思念著自己。

“寒歲識凋松,真物知終始。

顏衰改華容,仁賢別行士。”

反覆讀罷,一時百感交集。

那之後,竇滔將趙陽臺送回關中,派出精心修飾的禮車將蘇氏接到身邊,從此兩人恩愛如初。

可《璇璣圖》的傳奇並沒有就這樣結局。詩謎解開後,人人稱奇,爭相購買。而竇滔被解職後,秦州政務混亂,百姓紛紛為竇滔叫屈,懷疑所謂謀反乃子虛烏有,後來錦帕竟傳至長安,苻堅派人調查,真相大白,即刻赦免了竇滔,並官復原職。

一幅《璇璣圖》挽回了她的愛情,也讓才女蘇蕙名聲大噪,千古稱奇。甚至連後世的女帝武則天,也贊她才情之妙,超古邁今。所謂才女,便不過如此了吧。

世事變遷,王朝更迭,蘇蕙心血織就的《璇璣圖》在塵世裡輾轉,又是不知過了幾度春秋。直到金亡了北宋,宋室南徙時流落到了江南,那織錦便驚豔了又一位才女的眼。

彼時,朱淑真的父親宦遊浙西,好拾清玩,不惜重金收購了許多古董名物,一日筵席之上,偶於壁間見到了這《璇璣圖》,立刻將其買了下來,帶回去送給了愛好詩詞的女兒。

那之後,朱淑真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坐臥觀究。她們的心意彷彿是相通了,境遇相差卻著實不平。

想如此才女,日後嫁給那不通文墨的小吏,終是抑鬱而亡,她的心裡,應是有幾分羨慕蘇蕙的吧。任她相思苦久,璇璣心思繡成此圖,終有良人來解,終有故人懂得。

往昔如風中流沙,散在了塵埃裡。又是經年,《璇璣圖》早已失散人間,後世對這段傳奇的感慨還在續寫。

有黃庭堅詩曰:“千詩織就回文錦,如此陽臺暮雨何?只有英靈蘇蕙子,更無悔過竇連波”;

又有清人為蘇蕙鳴不平《織錦巷》;

《璇璣辭》中甚至說:南方因天時地利,才知才女多如過江之鯽,然而北國僅以一個才貌俱佳的蘇蕙,就足以使他們黯然失色,真可謂是月明中天,群星失燦。

世人或不平於竇滔的變心,或感嘆他們的恩愛,更多的,是豔羨她的才情。

可他們都忘卻了,這千古絕妙的《璇璣圖》,初心不過是蘇蕙寫給丈夫的家書,字裡行間,都只是一個女子,難以泯滅的痴情和相思。

慕兮,95後作者,大學在讀。一枚往來於徐州和南京的漢服同袍,願執筆寫情懷,願每個故事都被喜歡。微博@慕兮啊慕兮

這封妻子寫給丈夫的情書,驚豔了無數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