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四个字,甲午战争中清朝一度占据优势,最后却惨败

甲午战争时候的清政府经过了近六十年的洋务运动,国力已经不是鸦片战争时期可比得了。此时的清政府不但有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还有装备现代化的淮军将士,在甲午战争初期清军甚至一度占据优势,可最后却惨败。

就因为四个字,甲午战争中清朝一度占据优势,最后却惨败

在甲午战争之初,中国陆军首先抵达了平壤城。清廷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有责任出兵帮助朝鲜平定叛乱,朝鲜也承认清朝是自己的宗主国,朝鲜上下也对清廷出兵朝鲜持肯定态度。

就因为四个字,甲午战争中清朝一度占据优势,最后却惨败

长途跋涉而来的淮军将士也受到了朝鲜人民的优待,淮军在朝鲜这一路上,朝鲜百姓送水的送水,送饭的送饭,没水没饭的就站在路边朝清朝人招手示意。

就因为四个字,甲午战争中清朝一度占据优势,最后却惨败

受到此等优待的淮军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平壤,并进驻平壤城内。而此时的日军却是远洋而来,所带干粮本就不多,还一路上受到朝鲜人刁难,所经之处朝鲜人无不唾骂指摘,加上天气炎热,路途凶险,日本人到平壤城下的时候已经是精疲力竭了。

就因为四个字,甲午战争中清朝一度占据优势,最后却惨败

而此时,平壤城内的淮军如果能抓住机会,趁着拂晓或者夜晚出城痛击日军,没准甲午战争胜利方就是我们中国。可是耐人寻味的是,城中的淮军将领只知道用平壤坚固的城墙做依托,就是等着日本休息好了之后发动进攻。

就因为四个字,甲午战争中清朝一度占据优势,最后却惨败

在日本人修整过后,开始对平壤城发动猛攻。通过狡诈的战术和先进的火炮,日本人很快就击溃了平壤城内的守备力量,此次战役中被日本人斩杀的将领多大两千余人,平壤也陷入了日本的控制下。

就因为四个字,甲午战争中清朝一度占据优势,最后却惨败

关于平壤城中的淮军为何不出城迎敌,李鸿章这样说,自己一心想着慈禧太后再三强调的不可衅自我开,以为朝鲜半岛的局势还有缓和的余地,如果自己打响了第一枪会给日本人进攻的口实,这样就违背了太后圣旨。

就因为四个字,甲午战争中清朝一度占据优势,最后却惨败

可是他想不到,此时中国和日本已经处于敌对状态,从日本出兵朝鲜开始,中国就注定要和日本决一雌雄。

就因为四个字,甲午战争中清朝一度占据优势,最后却惨败

当时的问题已经不是谁打响第一枪了,也不是能不能衅自我开,第一枪早就打响,中日之衅也早已开启。李鸿章根本就是错判了局势。所以李鸿章必须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

就因为四个字,甲午战争中清朝一度占据优势,最后却惨败

但是那个时代又由不得李鸿章擅自做主。一国对外开战不是儿戏,李鸿章虽然是慈禧太后眼前的红人,但是慈禧太后喜怒无常,大臣伴君如伴虎,慈禧既然说了不能衅自我开,就是不能衅自我开。

而慈禧太后由于身处高位,对现场局势的了解完全来自于大臣上奏,对局势的判断又必须依靠手下大臣的参谋,所以难免偏听偏信,发出不合实际的命令。

假如慈禧太后给李鸿章全权处理朝鲜战争的权利,放手让李鸿章去打,没有了不可衅自我开的紧箍之后,没准甲午战争的结局真的会为之一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