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廢長立幼,導致死後二子相爭,他到底該怎麼做?

在這個話題中存在這樣的一個誤區:史書上確實有很多“廢長立幼”最終走向失敗的案例,導致很多人只糾結於袁紹“廢長立幼”是個必敗的錯誤,

我覺得這只是問題根源之一,而不是問題全部。

例如漢靈帝託孤事。

漢靈帝在生前也有意讓幼子劉協繼位,但最終在彌留之際還是選擇立嫡長子劉辯。劉辯有舅舅大將軍何進,母親何太后加持,卻在一場政變之後,自己也被趕下皇位。

史書上對此只會討論董卓弄權,而沒人會發出“立長是個錯誤”這樣的論調。

這是因為古人有對“嫡長子繼承”=正統的理念(符合禮法)加持,所以對“廢長立幼”產生一種偏見性的執念,這是太看重這個問題了。

我們應該換個角度看問題,袁紹在這件事上到底犯了那些錯誤。

“廢長立幼”必然違背禮法,激化矛盾。

袁紹有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袁紹喜歡三子袁尚,也知道立袁尚違背禮法,所以他也為了消除這個負面影響,讓袁尚繼承合法,做了多方面努力。

袁紹廢長立幼,導致死後二子相爭,他到底該怎麼做?

袁紹形象

第一步,袁紹將袁譚過繼出去。

具體是不是袁成(袁紹宗法父親)也有個早卒的兒子,我不知道,但袁譚確實是被過繼出去了,從此,在禮法上,他是袁紹某位兄長的兒子,袁紹要喊袁譚為侄子了。

袁紹廢長立幼,導致死後二子相爭,他到底該怎麼做?

袁譚遊戲形象

如此,袁譚就失去了在袁紹這裡的繼承權,同時,袁譚還被外派到了青州(時間在官渡前,推測是194年,都督青州),遠離權力中心。

袁譚作為一個成年人,知道其中利害,但是父親在世,他只能聽從,不能反抗。

剝奪了袁譚的繼承人禮法地位,第二步,袁紹繞開二子袁熙,直接指定袁尚為繼承人。其實到了這一步,袁尚為繼承人的法理依據已經確定下來了。剩下的問題是那些處於權力中心的其他人。

袁熙

袁紹廢長立幼,導致死後二子相爭,他到底該怎麼做?

袁熙遊戲形象

袁熙作為二哥,想繼承父業,橫豎都是沒有機會的,自己也被外派出去督幽州了。

在史書上,我們也只能看到袁熙是堅決團結在袁尚身邊的,他也沒有幕僚團隊(當然是指冀州這邊),袁熙在幽州是有自己的隊伍的,但是幽州分裂嚴重,聊勝於無。

黨羽擁簇

在袁尚被指定為繼承人後,審配、逢紀是站隊到了這邊;而辛評、郭圖這兩位與審配、逢紀不和,而轉向支持青州袁譚。

官渡之後,袁紹的幕僚中,冀州沮授、田豐已死,南陽許攸叛變,冀州和南陽這兩派只剩下審配、逢紀為首,逢紀是袁紹創業元勳之一。

辛評、郭圖這兩位潁川人士,不受待見也是情理之中,可能因為曹操這邊也有大量潁川人士存在,所以袁紹優先信任審配、逢紀這兩位。

所以我以為,袁紹託孤佈局失敗,最大的問題在於:

幕僚不和,制衡無方。

在袁紹已經完成“託孤合法佈局”的局面下,袁紹忽視了幕僚中的矛盾,如辛評、郭圖對袁譚的影響。

袁紹幕僚團隊可分三個派系,細分如下:

  1. 南陽逄紀、許攸。這兩位是袁紹去勃海時,就投奔袁紹的心腹。(時間約在189年末)

  2. 潁川辛評、辛毗、郭圖、荀諶等,這些人應該是在袁紹為討董盟主時投奔冀州而去的。(時間約在190年至191年初,因為冀州牧韓馥也是潁川人)

  3. 冀州沮授、審配、田豐等,是袁紹接管冀州後,接管了韓馥的州府人才。(時間在191.7之後)

按照範書《袁紹傳》引《英雄記》記載,審配坐鎮鄴城時,南陽逄紀、潁川辛評,郭圖與審配不和,辛、郭直接在袁紹繼承問題上選擇支持袁譚。

《英雄記》:審配任用,與(逄)紀不睦,辛評、郭圖皆比於(袁)譚。

袁紹集團中的派系矛盾在官渡之時就已經顯現,舉三例:

  1. 南征曹操開始時,本由沮授督諸軍,結果讓潁川郭圖挑撥,袁紹又讓潁川淳于瓊、郭圖分了沮授的軍權。

  2. 冀州別駕從事田豐反對南征,被入獄。官渡戰敗後,冀州士兵懷念田豐,袁紹反而聽從南陽逄紀的話,將田豐殺害。

  3. 官渡之時,南陽許攸家人在鄴城違法,被冀州審配嚴辦,導致許攸叛逃,讓曹操絕境逢生,而駐守烏巢的潁川淳于瓊被賣掉人頭。

袁紹廢長立幼,導致死後二子相爭,他到底該怎麼做?

許攸影視形象

可見,在袁紹還在世時,辛評、郭圖、袁譚雖然有自己想法,但不敢造次,袁紹一死,他們就團結在一起搞事了。

逄紀本於審配不和,但是他支持袁尚繼位,又與審配和解(審配兩個兒子在官渡之戰時被曹操俘獲,很多人向袁紹提議收回審配的權力,以免其叛變,但是逄紀從中支持審配,讓袁紹不再懷疑),最終逄紀在袁尚、袁譚的摩擦中,被袁譚殺害。

袁紹廢長立幼,導致死後二子相爭,他到底該怎麼做?

審配影視形象

袁紹在世時,他應該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審配那樣剛正不阿,像逄紀那樣公私分明,他生前沒有對郭圖、辛評採取任何制衡行動,是直接導致當初的繼位佈局結果適得其反。

最後,我覺得拿曹操的繼承佈局來解讀,大家會更容易理解一些。

曹操也曾欲立曹植,但是大家要知道,從一開始,曹操一直都是以曹丕為首選繼承人來培養。

陳志《文帝紀》: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後來,曹操立場動搖,幾經反覆,通過賈詡的神補刀(以袁紹、劉表事進諫)+曹植司馬門事件(曹植違法,身犯死罪),最終,曹操確定曹丕為繼承人,不再改變。

曹操在臨死前幾個月,還將楊修除掉,曹操動機之一,就是繼續剪除曹植黨羽。

陳志《曹植傳》: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

袁紹廢長立幼,導致死後二子相爭,他到底該怎麼做?

楊修影視形象

也就是說:如果繼承人問題存在爭端、隱患,就要為隱患剪除黨羽,這一步是需要做的,哪怕殺一個也好,殺雞儆猴嘛。

所以,當曹操死後,曹彰跑去跟曹植說”老爹遺命叫我來,就是要輔佐你繼位。“結果,曹植根本就不敢信。

陳志《曹彰傳》引《魏略》:(曹)彰至,謂臨淄侯(曹)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曹)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在歷史上,袁紹沒有曹操的遠見,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下的錯,終於換來二子相爭的惡果,最終家族滅亡也是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