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從何而來?爲什麼有些人經常靈光一現?而有些人苦思不得?

大多數人都會同意——想出一個出色的念頭是一種“靈感活動”。

而亞里士多德是這樣定義“靈感”的——

“靈感是在一段微不足道的時間裡,通過猜想而獲得事物本質的聯繫。”

舉例來說,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在以某種方式和一個富人談話,你也許立即就會猜想那個人正試圖借錢;

或者你發現月亮明亮的一邊總是向著太陽,你也許會突然想到為什麼是這樣,那就是因為月亮是靠太陽的光而發亮的。”

第二個例子給人相當深刻的印象,如果你能發揮你的想象力,把它放到適當的環境中來看的話。

一個與亞里士多德同時代的人,如果想知道時間,他就得觀察太陽和星星,因為當時沒有手錶;

如果想晚上旅行,那他就得觀察月相,因為當時也沒有路燈;

他要比現代的的城市居民對天空熟悉得多,而且他的天生才智也沒有因為報刊上關於天文地理的生搬硬套的零星知識而被矇蔽。

他把滿月看做一直扁平的圓盤,和太陽的圓盤相似但沒有太陽明亮。他對於月亮的位置和形狀的不斷變化一定會感到疑惑。他觀察到月亮偶爾在白天也會出現,大約在日出或日落的時候,還發現“月亮明亮的一邊總是向著太陽”,這本身就是一項可觀的現象。

然後他又認識到月亮外觀上的變化就好像一個從一邊被照亮的球的外形變化,所以一半是亮的,另一半是暗的。於是他意識到,太陽和月亮並不像扁平的圓盤,而更像球體,一個發光,一個接受光。

他理解了這種“本質的聯繫”,立即就“在一段微不足道的時間裡”修正了自己先前的概念,突然間就達到了一個想象的高峰,靈光一閃,產生出一個出色的念頭。

靈感從何而來?為什麼有些人經常靈光一現?而有些人苦思不得?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想——到底何為靈感?

靈感也叫靈感思維,指文藝、科技活動中瞬間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思維狀態。

我們不可否認,靈感對於創造力、設計能力、對於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正如亞里士多德所定義的:靈感是通過“猜想”獲得“本質的聯繫”。

靈感從何而來?為什麼有些人經常靈光一現?而有些人苦思不得?

那麼如何猜想?如何建立聯繫?

這就追溯到“知識本源”——知識的本質是什麼、知識的背景是什麼、知識是如何得來的、我們如何去看待、我們如何去學習、我們從哪些方面去學習、學習到什麼深度、引發什麼樣的思考……等等

在我看來,“猜想”來源於我們對事物的感知,我們用五官去感受這個世界、去感受世間萬物,形成我們的第一直觀感受,去構成我們的感官體驗和感性認識;

而只有切身體驗到這些,領悟感悟到事物的本質,我們才能真正學到,真正形成自己的所思所想,圖像和文字是人類進步必不可少的兩方面,思維更是體現一個人人格和感知完整的充分必要條件。

只有掌握知識本源、瞭解事物本質,才能獲得“本質的聯繫”,才會有“靈光一現”裡精彩絕倫的主意和想法,才會有天馬行空的奇幻想象,真正獲得專業人士和普通大眾的共鳴。

靈感從何而來?為什麼有些人經常靈光一現?而有些人苦思不得?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經常出現靈光一現?而有些人苦苦思索卻不得?

真的無關乎運氣,也不用抱怨天資不夠。只是你沒能真正去用心感悟世間萬物,也不夠深入事物本質而在事物的表面遊離,以為自己已經真正習得了。

就像很多學生雖然考試高分卻不知自己學了什麼,雖然會做難題卻不瞭解公式定理來自哪裡,是如何產生的,自然也不會驚歎於科學的神奇和數學的精彩。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很多中國學生挺悲哀的,12年渾渾噩噩,不斷和學習和父母抗爭,最後的大學4年依舊是混過去的,工作之後不知道自己做什麼、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不知道如何為人處世;即便很多成績不錯的學生也依舊沉浸在題海戰術裡,卻不知這樣苦學為何。

靈感從何而來?為什麼有些人經常靈光一現?而有些人苦思不得?

所以,特別希望自己每天的文章能夠點醒更多的父母和更多的學生,希望你們學的不要這麼累,也不要虛度12年的美好光陰。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