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頁岩氣田:創新驅動彰顯「重慶奇蹟」

涪陵頁岩氣田:創新驅動彰顯“重慶奇蹟”

頁岩氣壓裂現場

近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對外公佈,我國目前最大、全球第二的涪陵頁岩氣田今年1~7月累計產氣30.5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61.47%;銷售氣量29.3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61.46%。這表明,在沒有現成技術條件下,依靠不斷的自主創新,涪陵頁岩氣田實現了高效優質開發目標。

對頁岩氣的商業開發,由於我國沒有現成的基礎理論、工程技術、配套裝備以及投運管理和施工經驗可供借鑑,國外曾專家長期不看好。在涪陵頁岩氣田,工程技術人員們用一個又一個自主創新成果回應了置疑。

自主研發核心裝備橋塞 每口井節約200萬元

橋塞是頁岩氣田開發的核心裝備,它既要能夠承受住地下的高溫高壓,又要容易被鑽頭鑽通,以便氣體彙集,研發製造難度極大,此前一直被國外技術壟斷,每隻費用高達近20萬。

涪陵頁岩氣公司總經理胡德高說,他們通過自主攻關使該裝備實現了國產化,現在每隻橋塞的成本只有2萬多人民幣,氣田每一口井光橋塞的費用就節約了近200萬元。並且生產的橋塞還部分出口,今年就出口了6000多隻。自主創新成為推動涪陵頁岩氣田開發進程的核心動能,氣田目前採用的鑽具因為安裝了自主研製的金鋼石鑽頭,已經成為在平均5000米的地下尋找頁岩氣的“千里眼”,費用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50%。

做好成本效益的“加減法” 氣田實現高效優質開發

胡德高說,要控制頁岩氣開發成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找準主力氣層。為此,涪陵頁岩氣公司努力開展科技創新,技術人員在地質導向分析和跟蹤模型的基礎上,將主力氣層再細分為多個小層,控制鑽頭進入氣藏最富集的區域,以達到最佳產氣效果。

為探索頁岩氣井生產規律,涪陵頁岩氣公司技術人員根據氣井投產時間、儲層物性、壓裂參數、產能等情況,選取了29口氣井進行長期跟蹤分析,初步摸清了頁岩氣井產量遞減規律,並按照這一規律,為每口氣井找到最佳配產方案。通過這一手段,大大提升了氣井的後續潛力。氣田一口井原計劃可產氣1.2億立方米,現配產後評估可產氣1.7億立方米;經評估,氣田一些氣井有穩產20至30年的能力,個別氣井甚至能持續產氣50年。

創新驅動彰顯“重慶奇蹟” 明年建成100億級大氣田

胡德高介紹,依靠自主創新,涪陵頁岩氣田以“重慶速度”、“重慶創造”書寫了“重慶奇蹟”。從開鑽到試產,到實現商業開發,再到形成50億立方米產能,美國分別用了2年、5年、10年,而涪陵頁岩氣田僅僅用了9個月、2年和不到3年的時間。

3年來,涪陵頁岩氣田建立了116項頁岩氣勘探開發技術標準和規範,獲得國家專利39項,關鍵技術和裝備全部實現國產化,單井開採成本從最初的8000萬元左右降低到目前的5000萬元左右。

目前涪陵頁岩氣田二期工程進展順利,預計到2017年將建成年產能100億立方的頁岩氣田,相當於建成一個千萬噸級的大型油田。(記者 魏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