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到秦漢都沒有禁絕遊俠,爲什麼漢武帝要禁絕?

遊俠是從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的群體,用韓非子總結的話說就是“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這個群體不僅遊離於社會主流之外,而且也遊離於國家管理之外,所以被韓非子這樣的國家主義者視為和儒生一樣,是法治國家的敵人。

這個群體在戰國時期大量存在,但主要表現為各種門客,其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戰國四公子的門客,數量是比較龐大的,動輒門客三千。當然,戰國四公子的門客不光包括遊俠,也包括遊士。他們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隻忠於自己的恩主,也就是所依附的卿相貴族,而並不忠於國家或者君主,也就是所謂的士為知己者死。

戰國到秦漢都沒有禁絕遊俠,為什麼漢武帝要禁絕?

遊俠在戰國時期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刺客,所以戰國時期是一個刺客非常活躍的時期。比如信陵君矯命殺國家上將晉鄙,奪其兵符,率軍馳援趙國的故事中,就有一個遊俠朱亥。朱亥本來是一個屠夫,是信陵君的門客侯生的朋友。信陵君要奪晉鄙兵權的時候,侯生讓朱亥和信陵君一起去,趁其不備,突然擊殺了晉鄙。

這個故事裡的侯生就是遊士,而朱亥實際上就是一個以屠夫為業的遊俠。戰國末期的刺客就更多了,比如荊軻、秦舞陽之類,都是遊俠。為了報答恩主的知遇之恩,可以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甚至可以自殺,不惜一切代價。哪怕明知道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要是為了報答恩主,都會不計代價的去完成。

戰國到秦漢都沒有禁絕遊俠,為什麼漢武帝要禁絕?

秦漢之際也出了一個著名的遊俠,就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年輕的時候就遊手好閒,不事生產,他想去投奔信陵君當門客,但是到了大梁的時候信陵君已經死了,就作罷了。但他在老家仍然繼續遊手好閒,什麼事都不幹,呼朋喚友,鬥雞走狗,儼然一副當地有活力的社會組織的帶頭大哥派頭。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成了大秦帝國的亭長,可見大秦帝國的基層治理其實也是要依靠有活力的社會組織的。而這同時也說明,法治和有活力的社會組織之間的相互配合,其實也算是很古老的傳統,不是一天兩天了。

戰國到秦漢都沒有禁絕遊俠,為什麼漢武帝要禁絕?

這樣一個有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之外的群體,並且並不忠於國家,也不忠於君主,對中央集權國家來說,顯然是一個有危害的群體。大秦帝國並不是不想管這個群體,只是他還沒有來得及,或者說他的能力還沒有達到能夠禁絕遊俠,因為秦始皇統一之後的國家能力建設還沒有達到能夠滲透到最基層的地步,所以只能以不鼓勵、不提倡、不禁止的態度對待之。

一直到漢朝初期,遊俠作為一個社會群體,仍然是非常活躍的。《史記·遊俠列傳》就記載了一些這樣的人,其中漢景帝時期有一個著名的遊俠劇孟,就聞名天下。七國之亂髮生的時候,條侯周亞夫奉命平叛,出關東以後見到了劇孟,就很高興的說,吳王叛亂連劇孟都沒找,他們必敗。

戰國到秦漢都沒有禁絕遊俠,為什麼漢武帝要禁絕?

從中央集權國家的國家治理能力發展的角度看,漢朝是秦朝的延續,也就是所謂的漢承秦制。而這個國家能力建設到漢武帝的時候就基本上完成了,國家有能力禁絕遊俠群體了,所以就禁絕了。這和漢朝初期只能一定程度上採用分封制,而到了七國之亂後,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就小得多了,是一個道理。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隨著中央集權國家的發展,國家成為唯一能夠合法使用暴力的主體,所以要禁止私人暴力。這就包括個人復仇,也包括像遊俠這種潛在的可能使用暴力的社會群體。但這種禁止並不可能完全徹底消滅這個群體,只是說讓這個群體在社會上不再那麼招搖,不會成為年輕人的效仿對象。之後的史書記載中經常出現的門客、死士,其實都算是遊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