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也並非進步觀念替代落後者,人殉被人俑取代,卻沒真改變觀念

歷史也並非進步的觀念替代落後者,人殉被人俑取代,卻沒有推出歷史舞臺

從遠古矇昧時代的茹毛飲血,到如今文明昌盛,人類用了幾千年時間。然而,歷史並不是永遠都是線性進步的,很多時候,原本先進的文明也會被落後者所毀滅、取代。所以說,看待歷史一定要客觀,決不能想當然的認為歷史就是一條不斷進步的直線,永遠都是進步的觀念替代落後者。

當今世界的文明,都是從部落時代走過來的,只不過,有的像漢族一樣累經戰火卻每每能浴火重生,不斷更替擴充走到現代。也有的民族卻沒有經歷過痛苦的嬗變,往往,一步就從原始社會的部落時代踏入了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

歷史也並非進步觀念替代落後者,人殉被人俑取代,卻沒真改變觀念

如果,我們用審視的目光去縱覽中國的文明,同樣,也會發現一些令人不寒而慄的習俗。

眾所周知,夏商時期的中國文明尚處在幼生期,雖然,它已經比同時代的許多文明更加先進,但是,還是有很多歷史的侷限。由於,夏商兩朝距離蠻荒時代很近,所以,很多部落時代的的習俗一直被保留了下來。其中,“人殉”則是最令現代人無法接受的習俗之一。

殷商時代出土的貴族墓葬坑中,往往會出現大量的人殉坑。考古學家對河南安陽候家莊西北一座殷代大墓的發掘發現,在墓卜有殉人墊底,在梓頂上有被殺殉的儀仗隊,墓室四周上卜、墓道內白骨累累。專家分析其操作過程是:

“先將墓室下的人殉者活埋後再填土夯平,墓主人下葬後留下墓道,再用此墓道將其餘人殉者10人、20人一行反綁著牽入墓道,然後逐個把頭砍下… …”這些跟隨主人一同前往幽冥世界的基本都是奴隸,因此,也就沒有選擇的餘地。

殷商王朝對於占卜非常篤信,而那個時期的文明也更加血腥殘酷,所以,動不動就會有人被用來祭祀的現象發生。

那是一個奴隸制的王朝,奴隸自然也就不被視為“人”。

歷史也並非進步觀念替代落後者,人殉被人俑取代,卻沒真改變觀念

殷商被周王朝取代以後,很多舊日的陋俗都被周公取締了。人殉這樣不符合周王朝禮教思想的殉葬制度當然也被廢除了。然而,對於權貴階層來說,人殉始終不曾真正斷絕。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各地諸侯的墓葬以及史書中找到證據。墨子曾說過:“天子死後,殉葬者多則達數百人,少也數十人,將軍大夫級別的,殉葬者多則數十,少則幾個。”

比如說,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穆公,他就是一個堅持人殉制度的君主。

在歷史上,秦穆公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明君,他帶領著窮弱的秦國不斷向西擴張,最終,奠定了秦國的霸主地位。秦穆公在位的時候,秦國和山東六國的關係一直保持著微妙的平衡,甚至,連晉國的國君都曾依靠秦穆公上位。

可惜,就是這樣一個堪稱偉大的君主,竟然堅持要讓自己的三位功臣為他殉葬。秦穆公下令讓子車氏陪葬,直接導致了秦國的衰敗。秦人當然無法理解國君的做法,於是,在《國風·秦風·黃鳥》中,秦人將這件事情記錄了下來,將他們對陪葬者的同情化作了詩歌傳唱後世。

歷史也並非進步觀念替代落後者,人殉被人俑取代,卻沒真改變觀念

所以說,人殉這樣的殘酷習俗在歷史上並沒有在周代徹底根除,它依舊活躍在統治階層的心中。雖然,已經退出了歷史主流,偶爾,還是會以令人驚駭的面目出現。秦始皇的兵馬俑也是人殉制度的某種延續,但我們必須明確,這種以人俑替代真人的殉葬制度並非由始皇帝所獨創。

其實,在始皇帝興建兵馬俑以前,人俑就已經在列國貴族之中廣為流行。

有秦穆公的殷殷前事,諸侯自然不敢再冒天下之大不韙。於是,他們便用人俑來替代真人,繼續保持那種從上古世代流傳下來的恐怖習俗。當然,對他們這些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來說,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不過是貴族之間蔚然成風的攀比方式之一。

我們必須得承認,人俑的發明的確從某種意義上解救了活人。但是,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依舊對人俑無法接受。儒家將周公作為自己的創派之人,所以,周公反對的禮儀基本上都會被儒生批判。人俑固然是保留人殉和廢除人殉制度的過渡產品,但是,孔子卻並不買賬。

他甚至嚴厲的批評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本句解釋為——“第一個開始做陶俑殉葬的人,他不會有後來人(所效仿)嗎?”

也就是說,認為第一個製作人俑的人依舊是不正確的。人俑本質上是一種迎合了諸侯趣味,同時,又向禮教妥協的產品。可是,只要這種落後的制度存在,那它就一定會讓諸侯想起真正的人殉制度,人難免會再一次作為殉葬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