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一)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一)

【編者按】2018年既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又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值此盛世華年,杭州黨史特開闢“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專欄。第二期隆重推出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

李金明同志曾經在1992年2月至2000年4月期間,擔任過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副書記、杭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主任,對杭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深刻體會,希望能夠為新時代杭州改革開放大業提供寶貴歷史經驗借鑑。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一)

李金明

李金明(1941年10月— ),男,河南南陽人。1992年2月至2000年4月期間,曾擔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副書記、杭州市委書記、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2000年4月至2003年7月,任浙江省委副書記、浙江省紀委書記。2003年1月,在政協浙江省第九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浙江省政協主席。2007年2月28日,全國政協十屆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決定增補為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在中共十六大上當選為中央紀委委員,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一)

(1993年,時任杭州市委書記李金明,在中國共產黨杭州市第七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

20世紀90年代,我在杭州市委工作,前後經歷了六、七、八三屆,共9個年頭。這期間的杭州工作,從初期的發展思路看,主要是圍繞“更新一個觀念,克服三大困難”逐步展開的;從總的發展戰略歷程看,歸納起來,總體上是按“一個目標、三個規劃” 的藍圖逐步實施的。

“一個目標”,就是從1992到2015年前後,用二十到二十五年的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杭州建設成為我國長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經濟、旅遊、科技、文化中心,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社會安定、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國際風景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人均主要指標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這是根據杭州市的特點和實際,經過多次科學論證形成的宏偉戰略目標。

圍繞這一宏偉戰略目標,市委先後實施了三個戰略規劃,即“三四五”發展戰略、“四四六”精神文明建設規劃和建設“強市名城”的三個《意見》。

第一個規劃:“三四五”發展戰略

第一個規劃,是在黨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通過1992年解放思想大討論,逐步統一思想認識,在認真調查研究基礎上形成的“三四五”發展戰略。扼要地說,就是杭州發展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宏偉戰略目標,要分三步走,推動四個方面戰略重點,實施五項重大舉措。

“分三步走”:第一步,幹好“八五”後三年,致力於打基礎。基本實現大中型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並進行相應的配套改革;初步形成適應杭州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通過擴大投入、加快技改、增加積累,儲備新的發展後勁;完成一批、開工一批交通、通信、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以及部分區域的舊城改造工程,使投資環境和市民居住條件有顯著的改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6000元,併成為工農業總產值的“千億元”市。第二步,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經濟結構;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和各縣市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規模;建成一批交通、能源等大型基礎設施工程,基本完成杭州舊城改造任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萬元,居民收入和生活質量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在2000年以後,再用10到15年時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勞動生產率、技術進步貢獻率、產業結構水平、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科技教育綜合實力和醫療衛生等指標,基本達到現代化水平,並建立相應的文明社會秩序和科學的城鄉管理體制。全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達到當時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要實施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精力把經濟工作搞上去。

推動四個方面戰略重點:第一,以“四區聯動三外並舉”(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外資、外貿、外經)為重點,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使杭州經濟加速與國際經濟接軌。第二,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興起,成為杭州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使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二三一調整為三二一。第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搞好二次創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成為新的異軍突起。第四,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關鍵作用,把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區的示範和引領作用,用高新技術逐步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

實施五項重大舉措:一是抓住解放思想這個“牛鼻子”,廣大幹部逐步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思想、新觀念。二是加大改革力度,堅持依靠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三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舊城改造步伐,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四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形成搞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合力。五是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

第二個規劃:“四四六”精神文明建設規劃

第二個規劃,是經過1993年“塑造天堂新形象”大討論之後,1994年7月形成的《杭州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1994—2000年)。這是解放思想大討論的繼續。“塑造天堂新形象”活動,與我們杭州市的總目標相匹配,適應新型城市化建設的要求,主要解決兩個問題,達到兩個目的:第一個是不斷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第二個就是要持續提升廣大幹部群眾的文明素質。以塑造天堂新形象為總載體,以“四優四感”(優良秩序、優美環境、優質服務、優化管理,安全感、親切感、舒適感、文明感)為主要內容,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和各類文明單位。這個精神文明建設規劃的內容共40條,概括起來,就是“四四六”工程。

第一個“四”是指四大建設,即黨的理論建設、思想建設和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民主和法制建設。四大建設對黨員、幹部、群眾各個層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對黨員幹部的要求就要高一點,最基本的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黨員、教育群眾,提高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第二個“四”是指四項事業,即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新聞出版等事業的發展規劃和具體要求。

所謂“六”是指六個群眾性活動,主要包括:塑造天堂新形象活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及各級文明城鎮創建活動;創建文明單位活動;軍民共建活動;倡導文明新風,建設新農村活動;樹典型、學先進活動。這六個群眾性活動,圍繞著提高城鄉的品位和人民群眾的素質來進行。全面推進杭州市城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第三個規劃:建設“強市名城”的三個《意見》

第三個規劃,是在前兩個規劃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而形成的建設“強市名城”的三個《意見》。時任省委書記張德江在杭州市指導工作時,對杭州市提出了“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的要求。根據其指示精神,市委在1999年先後出臺了《關於杭州建設經濟強市的若干意見》、《關於杭州建設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杭州城市化發展的若干意見》,通過建設“強市名城”,使杭州達到“經濟保領先、文明創一流”的水平,進而實現杭州市規劃的總體目標。

“經濟保領先”,就是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深入實施“科教興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開放型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四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城市化進程,增強中心城市綜合功能。到2010年,把杭州市建設成為經濟總量大、綜合效益好、整體素質高、發展後勁足的經濟強市,持續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穩居第二位,在副省級城市中居第三位,經濟實力保持領先地位。20世紀90年代,杭州經濟指標年均兩位數增長,這在全省、全國都是比較高的,應當說是走在了前列。

“文明創一流”,就是圍繞把杭州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風景旅遊城市的總體目標,著眼於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著眼於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大力推進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把杭州建設成為一個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完美融合,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優良文化風尚、豐富文化生活、先進文化設施、發達文化產業的文化名城。爭創國家文明城市和各級各類文明單位。經過不懈努力,杭州市在九十年代曾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雙擁模範城市等八項殊榮。2000年,杭州獲得了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先進城市稱號。

推進城市化,主要是圍繞杭州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的戰略定位進行的。著重突出杭州特色,接受上海輻射,注重運用市場經濟的思路和機制,科學規劃、合理培育全市城市體系,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在新一輪發展中充分發揮城市的重要集聚輻射作用,使杭州城市化水平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從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和規劃,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城”,市委著重抓了“增創六種新優勢”的持續釋放,即增創經濟體制新優勢、增創城市化新優勢、增創開放帶動新優勢、增創技術進步新優勢、增創產業結構調整新優勢、增創可持續發展新優勢。

第一個是增創經濟體制新優勢

根據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不斷深化改革,增創經濟體制方面的新優勢。從1999年起到21世紀初,杭州體制改革進入了整體推進、綜合配套、體制創新的新階段;經濟增長進入了追求質量效益、提高整體素質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新階段。以建設經濟強市、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加速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國民經濟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這個時期杭州市經濟體制改革重點抓了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大中型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建立。二是非公有制經濟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新的較大發展,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富有活力的所有制結構。三是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進一步完善。

這裡我主要從國有企業、農業和鄉鎮企業三個方面說一說。杭州國有企業困難比較突出,市委、市政府集中相當多的力量抓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實施《杭州市企業改革三年規劃》,解決好四個問題:一是把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結合起來,真正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經營機制。二是加快國有經濟佈局的戰略性調整步伐,儘快形成一批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的骨幹企業和支柱產業。三是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四是全面推進各項配套改革,完善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針對企業的不同情況,採取了兼併、聯合、租賃、出售、破產、股份制等一廠一策的不同改革方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努力把國有企業搞活,並使之起到增創經濟體制新優勢方面的帶動示範作用,逐步地把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搞起來。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一)

圖為20世紀90年代杭州汽輪生產車間一角

你們問九十年代杭州處於什麼階段,我認為,這十年是鄧小平改革開放的理論在杭州生動實踐的十年,是杭州大發展大變化的十年,是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大提高的十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談話,為杭州90年代的大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否則,不可能有九十年代的大發展,這個形勢全國都一樣。杭州在90年代改革開放中的位置,應該說是承上啟下的吧。90年代的發展是建立在前十年發展的基礎上,你不可能離開80年代的發展,來談90年代的發展。90年代杭州的發展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穩居第三位。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遠遠超出我們“三四五”發展戰略規劃中預期的第一步、第二步的目標,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兩位數。關係民生的各項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都有了空前的發展。也逐步解決了多年沒有解決的那些老大難問題,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也都有了顯著地改善和提升。

(未完待續……)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