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區老農民自創「稻瓜套種」敲開致富門

大通湖区老农民自创“稻瓜套种”敲开致富门

朱明喜的西瓜正準備運往市場。

紅網時刻益陽6月10日訊(通訊員 宋梅 蔡俊 記者 單仕平)“這套種的瓜,不僅水分足,甜度高,而且還賣相好。”7月9日,在益陽市大通湖區北洲子鎮永興村的瓜田裡,村民朱明喜正樂呵呵向定購西瓜的商販介紹自家的“新品種”。

今年58歲的朱明喜,種西瓜也才兩年,以前主要是種水稻,雖然自己流轉的200畝稻田每年產量不錯,但收益一般。前幾年,“套養風”盛行,稻蝦套養合作社、稻魚套養合作社在湖區遍地開花,老朱卻沒有加入合作社坐享其成,而是想著怎樣在自己的土地上弄出點新花樣來。2017年3月,老朱在自己流轉的200畝地裡選出15畝比較乾旱的地,準備進行“稻瓜套種”實驗。“稻瓜套種”是一種生態環保的套種方式,即種一季西瓜再種一季水稻。每年三月育苗種西瓜,七月再收瓜種晚稻,而西瓜枯藤可以培土育稻秧,水稻秸稈也能養土肥瓜苗。

第一次嘗試套種,老朱既興奮,又擔憂。從2017年3月上旬開始,老朱就一直精心地打理著這片試驗田,除草、灌溉、除蟲,老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仔細。5月份,瓜藤上開始結瓜,到了6月份,西瓜逐漸成熟。一天早上,老朱到瓜田裡準備摘瓜,突然發現部分未熟的瓜裂開了,老朱分析,可能是太陽太大,溫度過高所致。而這些曬裂的瓜讓老朱當年的西瓜產值減少了近四分之一。儘管如此,2017年老朱套種的15畝西瓜的產值卻依然高於未套種的水稻產值。

今年3月,又到了西瓜育苗的季節,老朱在地裡一邊除草一邊想,除了搭棚,還有別的辦法可以不讓西瓜被曬裂嗎?看著剛除完的雜草,老朱眼前一亮,突發靈感。4月份,老朱栽完瓜秧後,他開始“放養”這塊15畝西瓜試驗地,不打藥不除草,到瓜藤結瓜時,正是豔陽高照的盛夏,而茂盛的雜草恰巧能為西瓜擋雨遮陽,待瓜熟蒂落時,即可分批採摘。今年6月中旬,老朱的第一批西瓜上市了。意想不到的是,一車瓜剛運到市場,就被搶售一空。吃過他西瓜的顧客,都讚不絕口,說這瓜不僅口感好,而且顏色漂亮。有幾個長沙的水果商竟主動聯繫他,提前預定了他的第二批瓜。

朱明喜自創的稻瓜套種在短期內取得了成效,今年,他套種的西瓜每畝產量竟達到了3000斤,15畝地的總產量達到了22.5噸。這種“放養”式的生態套種模式,給老朱的西瓜打開了銷路,還未到採摘的時間,就被長沙等地的水果商預定了。截至目前,老朱的瓜田裡已有近20噸西瓜銷往長沙,銷售額達4萬元。為了拓寬銷售渠道,今年,老朱的兒子幫他在網上賣起了西瓜,生意紅火的時候,日銷售額近千元。

稻瓜套種結合多渠道的銷售模式,再加上朱明喜的西瓜品質過硬,這讓他的西瓜獲得了較高的市場認可度。在嚐到了創新帶來的甜頭與成功的喜悅時,朱明喜決定,明年要把“瓜稻套種”在村裡進行大面積推廣,在自己增收的同時,也要帶動村裡貧困戶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