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等著我》幫哈密維吾爾族一家找到53年前的漢族恩人

央视《等着我》帮哈密维吾尔族一家找到53年前的汉族恩人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

央视《等着我》帮哈密维吾尔族一家找到53年前的汉族恩人

7月8日晚,哈密市伊州區惠利園小區,艾外都·阿不都老人一家三代和親友一起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央視大型公益尋人欄目《等著我》。當看到他與恩人王香蓮在錄製現場相見的情景時,艾外都淚如泉湧。

同一時間,哈密市供銷社會議室內,該單位的幹部職工也圍坐在電視機前,看到艾外都與他苦尋了53年的恩人王香蓮相擁而泣時,大家都為之動容。

這是一個跨越半世紀的尋親故事,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民漢情誼。哈密維吾爾族老人艾外都做夢也想不到,自己能在古稀之年,與日思夜盼了53年的恩人王香蓮重逢。這次重逢,了卻了他的平生夙願,也續寫了一段民族團結佳話。

53年前的一面之緣

1965年1月,時年21歲的艾外都帶父親去哈密市求醫。“當時,我父親的身上、手上長滿了肉瘤,病情十分嚴重,本地醫生看過後說他得的是多發性肉瘤,建議去烏魯木齊的大醫院看看。可是,家裡沒有錢看病,我打算先回去想辦法湊錢,再帶父親去烏魯木齊看病。”艾外都回憶道,當時父親躺在兩節列車的連接處,來來往往的乘客都會看他一眼,有的返回來給他送水,有的上前詢問他的病情,王香蓮就是其中一位。

讓艾外都記憶深刻的是,王香蓮伸手摸了摸老人裸露在外的肉瘤,又向艾外都簡單詢問了情況後,用肯定的語氣說:“你父親的病能治好,你們儘快去烏魯木齊吧。我在烏魯木齊等你們。”“當時除了家裡人,沒人敢碰我父親的皮膚,可王香蓮竟一點兒也不嫌棄,她的話對我和我父親來說更是如同雪中送炭,給我們一家帶來了希望。”時隔53年,提起往事,艾外都還是激動不已。

從哈密市區到艾外都家所在的柳樹泉農場有70公里,以當時的列車時速,要1個小時才能到。就在這短短的1個小時裡,艾外都和他的父親與王香蓮聊了很多。他們知道了王香蓮在西安某軍校學醫,王香蓮也知道了他們一家面臨的困境,她向艾外都要了他家的通訊地址。臨別時,王香蓮與艾外都以“姐弟”相稱。

雪中送炭的恩情

匆匆一面,艾外都父子回到柳樹泉農場。幾日後,他們收到了王香蓮的來信,信中說:“我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打聽好了,你們來烏魯木齊看病吧。”艾外都回信說:“我們還在籌集醫療費。”

一個月後,艾外都帶著籌集到的醫療費,準備動身帶父親去烏魯木齊就醫,又收到王香蓮寄來的第二封信,信中夾著10元錢,這讓艾外都一家十分感動。遺憾的是,王香蓮的來信中,說她已經結束探親假期,離開新疆回到西安,並留下了她實習醫院的通訊地址。

在烏魯木齊住院的4個半月間,王香蓮一直與艾外都父子保持著書信往來。“我們一共收到王香蓮寄來的7封信,每封信中都夾著10元、20元錢,一共有140元,這筆錢幫我們一家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艾外都說,後來他才知道,王香蓮一個月的生活費只有10元錢。

入院期間,王香蓮向艾外都要了他父親病患部位的照片。4個半月後,艾外都的父親康復出院,父子倆回到了哈密。誰知4年後,艾外都父親舊疾復發,這一次,父子倆決定去西安看病,因為他們可以在那裡見到恩人王香蓮,並當面向她道謝。

再一次令艾外都感到意外的是,當他和父親一走進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皮膚科時,立即有醫護人員上前熱情招呼:“阿不都大叔,你來了!”“我後來才知道,王香蓮在醫院實習期間,曾拿著我父親的照片讓醫護人員看,還專門就我父親的病會診過,所以他們都認識我父親。”艾外都說。

艾外都和父親剛安頓下來,就急著要見王香蓮,他們帶著特意為她趕製的民族刺繡服裝和家鄉特產。不巧的是,王香蓮已不在那個科室實習了。艾外都趕到她所在的學校打聽,才知道她已畢業,分配到了東北的一家醫院工作。

1969年底,艾外都的父親痊癒出院。由於種種原因,雙方中斷了聯繫。

尋找恩人成了一家人的心願

時間如白駒過隙。1981年,艾外都的父親在臨終時將兒子叫到床前:“我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再見王香蓮一面。她是我的恩人,可惜我來不及報答了。我走了以後你要替我找到她、報答她。”

一定要找到恩人王香蓮!這是父親的遺言,也是艾外都的夙願。然而人海茫茫,在那個通訊設施落後的年代,要找一個人談何容易呢?

當時,艾外都的妻子身體不好,5個孩子還小,全家人都靠他一人的工資生活,他無法放下工作和家裡家外的事,只好把尋找王香蓮的事埋在心底。

多年後,艾外都的孩子們長大成人了,他也辦理了退休手續,做好了去內地尋找恩人的準備,不料妻子突患腦出血癱瘓在床。整整10年,他悉心照顧直至妻子去世。

2012年,料理完妻子的後事,艾外都再次給他的5個兒女講起恩人王香蓮的故事。“我快70歲了,有生之年,我唯一的心願就是找到我姐姐王香蓮。”艾外都對兒女們說。

“爸,王香蓮阿姨是爺爺和您的恩人,就是我們一家的恩人。讓我們幫您找吧!”艾外都的女兒海麗切木·艾外都說。從那以後,海麗切木不斷地通過報紙、網絡等媒體尋找恩人,儘管很多好心網友給她發來“王香蓮的照片”,但經艾外都辨認,都一一否定。

見恩人 老人終圓夢

2015年,海麗切木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等著我》欄目組填報了申請表,希望欄目組能幫助她們一家尋找恩人王香蓮。此後,她又代表父親向天山網等媒體求助,然而王香蓮依舊杳無音信。

直到今年4月初,海麗切木突然接到《等著我》欄目組打來的電話。“電話裡,欄目組工作人員問我找到王香蓮沒有,還想不想找了?我趕緊回答,我們一直在找,還沒有找到。工作人員就邀請我們4月20日去參加欄目錄制,可並沒有告訴我王香蓮阿姨找到了沒有。”海麗切木說。

“無論恩人姐姐找沒找到,我一定要去!”艾外都聽完女兒複述欄目組的話,興奮得一夜沒睡。他數著日子,為恩人王香蓮準備了禮物。

4月19日,艾外都隨女兒一起趕赴北京,參加了《等著你》欄目的錄製。“當時,我們並不知道欄目組幫我們找到了恩人。主持人還問我們,如果找不到王香蓮,該怎麼辦。我說,如果父親在他有生之年找不到王香蓮阿姨,我會接著找她和她的家人,如果我也找不到,我的女兒也會接著找。”海麗切木說。

“當錄製現場的大門打開那一剎那,我一眼就認出了53年來日思夜想的恩人姐姐王香蓮。”艾外都說。

熒幕中,當滿頭銀髮的王香蓮與同樣年邁的艾外都相見時,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她一個勁地向艾外都說:“對不起。想不到我做的一點小事,就讓你們一家人記在心裡,還找了我那麼久。” “姐姐,我們終於又見面了!我和父親這些年從來沒有忘記過您,我代表我們全家謝謝您!”與姐姐相擁,艾外都已泣不成聲。溫馨場面感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艾外都為王香蓮準備了精緻的維吾爾族特色花帽、絲巾和一幅刺繡好的石榴畫,王香蓮也為艾外都送上了自己親手繪製的國畫作品。

熒幕外,觀看節目的艾外都一家都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民漢兩家再續前緣

走出節目錄制現場,王香蓮一家還邀請艾外都和他的女兒在北京遊玩了3天。“姐姐一家熱情地帶著我們在北京吃飯、遊玩,我們玩得很開心。”艾外都說,王香蓮在他們家最困難的時候,給予了他們精神上和經濟上的幫助,這次他本想借機向姐姐報恩,可不管走到哪,王香蓮一家硬是攔著,不讓他掏錢。

臨別前,艾外都的心裡五味雜陳,又是幸福,又是難捨,還有愧疚。海麗切木看出了爸爸的心思,她真誠地邀請王香蓮阿姨一家人來哈密做客。見王香蓮點頭應允,艾外都喜出望外。雙方約定8月中旬在哈密再見。

與此同時,收看了節目的市供銷社下屬企業——市供銷貿易公司經理王新民說:“很多年前,我就聽說了我單位退休職工艾外都尋找恩人王香蓮的事情,我們單位也曾動員各方力量幫他尋找,無奈當時通訊不暢,尋找沒有結果。今天,我看到艾外都通過央視《等著我》欄目找到了他的恩人,真替他感到高興,也為這段跨越半個世紀的民漢情誼而深深感動。”

市供銷社黨委委員朱建明說:“艾外都53年苦尋恩人的故事,令我們十分感動,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市供銷社黨委書記阿不列孜·阿不都熱依木說:“我們供銷社將組織全體幹部職工學習艾外都和王香蓮的民族團結故事,學習王香蓮的‘雷鋒精神’,並教育年輕人懂得感恩。”

“我們一家現在就開始做準備,等姐姐和家人來哈密。我打算帶他們看看哈密天山南北的風光,給他們講講哈密這些年的發展和變化。”艾外都憧憬著即將見面的場景。

(文/圖 馬志娟 戴王芳)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