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民族品牌文旅產業研討會在京召開

本報訊 4月19日,振興民族品牌文旅產業研討會在京召開。研討會由民族品牌文化委員會組織,中國旅遊產業基金、鳳凰網、中國食品報等多家媒體出席。

振興民族品牌文旅產業研討會在京召開

(圖一)

駐會主席胡立新在發言中說道,民族品牌文化委員會是隸屬於國家民委主管的專業二級社會團體,其工作方向是振興和打造民族品牌文化,旅遊文化產業是民族品牌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我國大力發展的第三產業新模式,文化與旅遊兩大產業的融合對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升級和結構轉型有著重要意義。在新時代,我們要大力發展和推進民族旅遊產品的孵化和升級。民品委將助推文學旅遊、詩詞旅遊、非遺體驗旅遊、中醫養生旅遊、體驗老字號文化旅遊、書畫旅遊、禪悅之旅、道行之旅、名人足跡尋訪之旅、民俗旅遊等。我們要大力打造“品牌文化+旅遊+金融+地產+互聯網”五位一體的聯合發展模式;打造民族品牌文化產業園,使其成為品牌的集聚地、研發地、傳播地,做好精準開發;要以“創意+智慧”領航,提升、創新旅遊的體驗模式,確實構建大產業體系;創立多元盈利模式,構建旅遊品牌產業產品銷售盈利、旅遊經營項目盈利、文化地產項目盈利及升級項目價值盈利的模式,實現項目整體盈利最大化。在消費上起到乘數效應,為我國旅遊產業升級做出應有的貢獻。

振興民族品牌文旅產業研討會在京召開

(圖二 駐會主席胡立新)

中國旅遊基金執行董事王一鶴指出,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決策部署,國家旅遊局積極推動報請國務院設立“中國旅遊產業基金”。作為唯一國字頭旅遊產業基金,覆蓋旅遊全產業鏈,投資潛力股旅遊項目。針對發展民族品牌文旅產業,王一鶴指出,核心是提高品質,品質是品牌的核心,是建立品牌的一個前提條件。品質的核心從微觀來講就是精品戰略,從宏觀方面講是發展多元化的產品平臺。打造民族品牌的旅遊平臺要聚焦產品層面,從前期的調研、策劃、規劃、建設、運營各個環節都要做到精益求精。發展民族品牌的底蘊是文化,旅遊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和載體。打造民族品牌的旅遊產業,讓消費者通過旅遊的途徑認識、體驗到旅遊產品背後的文化底蘊。在國內人文類旅遊資源很多,但是運營的效益並不是很好,中國旅遊基金可以通過一些產業資源、管理資源、資金資源甚至是技術資源來有效地解決。目前文化和技術的結合也顯現出良好的效果。通過IMAX、VR等技術讓文化現場呈現,讓中國的文物活起來,提高旅遊體驗,增加旅遊產業價值。發展民族品牌文旅產業,從投資角度看,有很多戰略機會。

振興民族品牌文旅產業研討會在京召開

(圖三 中國旅遊基金執行董事王一鶴)

著名奧運品牌學者楊曦淪強調,要基於品牌自然價值的評估進行商業模式優化,建立數字化標準。圍繞中國資產面臨價值被低估的問題,從金融角度要把品質、模式、營銷創新和制度安排四種價值優化。將用戶的創新價值、數字價值和消費價值合而為一成投資價值,這樣才能把物理化的旅遊資產數字化。

振興民族品牌文旅產業研討會在京召開

(圖三 奧運品牌學者楊曦淪)

品牌專家齊淵博談到要積極研究和參與旅遊產業升級的新模式新做法,同時旅遊作為一個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還應重視以旅遊為核心的輻射力,提高旅遊服務,開發多元化產品。從民族品牌文化工作角度出發,通過旅遊,做好民族品牌的深度發掘工作。

振興民族品牌文旅產業研討會在京召開

(圖四 著名品牌專家齊淵博)

民品委駐會常務副主席劉魯燕認為,當前,經濟的發展已經從追求速度轉變為提高質量上來,質量和品牌有著直接的關係。從供給側改革和整個機構改革方面講,預示著我國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代。旅遊離不開文化,沒有文化,旅遊就沒有實質的內容。作為旅遊產業的六要素,吃、住、行、遊、購、娛,每個要素都代表了一個領域,可開拓的商機將是無限的。民品委、中國旅遊基金和媒體應共同努力,為旅遊產業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振興民族品牌文旅產業研討會在京召開

(圖五 駐會副主席劉魯燕)

鳳凰網政府旅遊品牌傳播總監王琴、中國食品安全報副總編李國樑、品牌專家趙曉力等做了發言,就民族品牌文旅產業未來的規劃發展分別談了各自的觀點。

振興民族品牌文旅產業研討會在京召開

(圖六 著名品牌專家趙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