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謠言如何精準地找到了我媽

“操碎了心的老母親”,又給我發來了一篇公號文章“吃一餐等於5顆避孕藥,難怪很多人都懷不上!你也在吃!”,並留言道,你好好看看平時你們愛吃的都是什麼東西,趕緊扔了吧。

打開視頻,是一來自一段根據某衛視節目剪輯的視頻——營養師把一塊雞胸脯肉打成肉泥,再加入澱粉、大豆蛋白粉攪拌,加入高彈素、牛骨髓浸膏和焦糖色,最終做出了20多個肉丸。視頻嚴肅指出,這樣的丸子,吃它一次等於吃5顆避孕藥。

網絡謠言如何精準地找到了我媽

上網一搜,上觀新聞兩年前就做過闢謠。某衛視的完整視頻,開篇提出了一個設問“記者深入調查,吃它一次等於吃5粒避孕藥?”;而結尾處則寫著“雖然無法直接證明吃肉丸子會不會導致不孕不育,但對人體的傷害不容忽視”;而中間部分,也就是真正由某電視臺拍攝的視頻新聞,只是揭示了添加劑肉丸的製作過程,自始至終都沒有作出“吃它一次等於5顆避孕藥”或“導致不孕”等結論。至此,事情已水落石出:視頻發佈者為搏眼球,採取了“標題黨”的操作手法,還通過“移花接木”重新編輯了視頻,篡改了視頻的本意。

網絡謠言如何精準地找到了我媽

我媽大專學歷,當過老師,但最近發給我的鏈接有越來越不靠譜的趨勢。那些我從來沒見過、在機構媒體中絕無可能出現的文章頻頻經我媽之手呈現在我的面前——“這7件事,絕不可能在夏天做!因為太傷身體了,還可能要命!”“早上洗澡洗頭,陽氣還沒用就消耗了!”“馬上檢查一下家裡的油壺,否則得了癌症都不知道!”

對於謠言,我媽的信條是“寧可信其有”,對道聽途說的信息並不鑑定真偽,只是小心避開。於是,託朋友圈那些謠言的福,動物內臟、牛肉、雞肉、瘦豬肉、肥肉、空心菜、金針菇、豆芽菜都漸漸從餐桌上消失了,只有西藍花、黑木耳這些備受“朋友圈養生指南”推崇的食材成為常客。

網絡謠言如何精準地找到了我媽

聳人聽聞、奪人眼球,是這類文章的最大特點,然而它們是如何在茫茫網絡大數據中突破層層迷霧,精確地找到“假懂真信”的受眾呢?

這不能不說是近些年快速發展的數字營銷的功勞。

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場景、行為都被數據化,曾讀過某一類型的文章、買過某一品牌的服裝、看過某一樓盤,就證明你對這個事物有興趣,之後源源不斷的信息便自動推送到眼前。不僅如此,隨著時間的沉澱,每個人的數據被完善,實現數據圈層化到個人化的轉變,於是個性化的精準營銷便實現了。營銷是這個途徑,與點擊量和收入相關聯的謠言推送亦遵循著這個路徑。

網絡謠言如何精準地找到了我媽

然而,除了技術原因,是否還有別的原因使老年人愛看愛傳播這類謠言呢?

老年人與子女代際溝通的欠缺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

子女忙於工作和養育下一代,疏於與父母的溝通,老年人轉而向朋友圈尋找存在感和認同感。一方面,同伴發來的謠言,如同關愛的橄欖枝,關懷備至,噓寒問暖,鼓吹傳統家庭社會秩序,很容易贏得老年人的心理好感;另一方面,這些謠言為了增強可信度,經常伴有“央視報道”“人民日報”等截圖,正中老年人容易相信媒體權威的心理。

而向子女轉發這類信息,幾乎出於保護子女的天性,覺得這些貌似很有道理的信息多瞭解沒壞處,希望子女能夠多關心身體,老人們無意中也成為了謠言的傳播者。

中國正向老齡化社會邁進

“朋友圈謠言”在很大程度上

亦是老齡化、少子化

背景下養老難題的一個縮影

不讓朋友圈謠言擊中“我媽”

正是我等為人兒女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