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奮不顧身地投入到娛樂至死的浪潮中

我们正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娱乐至死的浪潮中​人會被自己所憎惡的事物毀掉,還是會毀於自己熱愛的東西?《娛樂至死》書中,作者尼爾·波茲曼將《1984》與《美麗新世界》這兩本書的觀點進行了對比,在書中寫下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週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娛樂至死》一書寫於20世紀80年代,那個時候的美國正是電視流行而紙媒開始衰敗的年代,人們由文字接收信息逐漸轉變為通過圖像、聲音來接收信息,接收信息媒介的改變也在悄然改變著人們對於信息的態度和判斷、處理信息的能力。而在當下這個網絡狂歡的時代,人們對待信息的態度變得更加隨意,他們只關心這個消息來得夠不夠快,夠不夠勁爆,卻沒有意識到大量的垃圾信息佔據了日常生活。這些信息不僅對生活沒有任何的指導意義,更甚者,會一點點蠶食掉我們的思考能力。我們刷微博、刷抖音,上知乎、逛豆瓣,瀏覽的全是別人多次加工後的想法,那我們自己的想法在哪裡呢?個人的想法被大眾娛樂化,社會公共話語權由曾經的理性、秩序、邏輯性,逐漸轉變為脫離語境、膚淺、碎化,一切公共話語都以娛樂的方式出現。這正是《娛樂至死》警惕我們的:過度的娛樂化心態只會使人愈往而不知其所窮,永不明其所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