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不凡,王陽明青少年時的挫折與瘋癲|九維

卓爾不凡,王陽明青少年時的挫折與瘋癲|九維

不瘋魔不成活,王陽明的聖賢之路,是從瘋癲和挫折開始的。

他是浙江餘姚人,出生於一個顯闊的家庭。父親狀元出身,給皇帝上過課,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據說他出生前,祖母夢見天神穿著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所以祖父給他起名為“雲”。

但他5歲了還不能開口說話。後經一高僧點撥,祖父根據《論語》中“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給他改名為“守仁”,他就開口說話了。(王陽明的名字是王守仁。因他後來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人們稱之為陽明先生,也就是王陽明。)

這種帶著仙氣的傳說或記載,該怎麼判斷呢?自己判斷吧。但這裡可以提供一個參照。

《史記》在寫到劉邦出生時,是這麼記載的:“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卓爾不凡,王陽明青少年時的挫折與瘋癲|九維

意思是:那天電閃雷鳴,劉邦的母親與蛟龍那個之後,懷孕生下了劉邦。而且,劉邦的老爸還親眼目睹了。

後來劉、項爭雄。項羽一次抓到了劉邦的老爸,想以此要挾劉邦,沒想到劉邦非常淡定地回覆項羽:“你煮了他後,別忘了分我一碗湯喝”。

以前讀這段的時候,總是不理解,劉邦怎麼能這樣呢?現在“頓悟”了,原來劉邦的出生,沒他老爸什麼事。

說回正題。

儒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標準,所以關於王陽明出生、幼年的神奇就不講了,真假難辨。

10歲之後的王陽明,開始顯得卓爾不凡。在世人眼光中,則是瘋瘋癲癲,不務正業,不靠譜。

11歲時,老師說學習的目的,是考科舉,入朝為官;他卻說,學習的目的,是當聖賢。

13歲時,他聽說了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全軍覆沒被俘的恥辱後,就開始沉迷於騎馬射箭,讀兵書。學了兩年後,他就準備給皇帝上書請戰,嚇得他老爸把他罵了一頓,才阻止了他。

16歲時,他結婚,新婚之夜,卻找不到他人了。第二天早晨,人們才從一家道觀裡找到了他。其時,他正與一名道士相對而坐,調息冥想。你說這不是瘋子是什麼?

他迷上了道術。

後來又迷上佛學。

他更曾迷上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學,“格”了七天竹子,結果沒致知,什麼也沒學到,反而把自己累病了。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他由此對朱熹的理學產生了懷疑,可以認為這是王陽明“心學”的最初發端。

卓爾不凡,王陽明青少年時的挫折與瘋癲|九維

他考了幾次科舉,都不理想。28歲時終於考中進士,成績不錯,先後被安排到刑部、兵部工作。

其間他上疏參政,狀告大太監劉謹。以他的官職之低,這基本也是瘋癲之舉。劉謹下令把王陽明打了四十大板,貶到貴州龍場。

路上,王陽明又被劉謹派來的人追殺。他把衣服、鞋子放到江邊,假造了跳水自殺的現場後,才躲過了追殺。

歷盡千辛萬苦,甚至是九死一生後,王陽明終於到達貴州龍場。

卓爾不凡,王陽明青少年時的挫折與瘋癲|九維

然後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