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教:富人變窮二代,窮人成富二代

中國家教:富人變窮二代,窮人成富二代

近兩年,火了很多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這些“二代們”被無數人追捧,總期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和這些二代們一樣出色,但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可能達到這些“二代們”的水平。

中國家教:富人變窮二代,窮人成富二代

  當然,有一些水平還是可以達到的,比如墮落的水平,畢竟變壞容易變好難。

  還有,就是富養的水平,畢竟現在的中國已經開始“全民富二代”了,比如學著有錢人給孩子報大量課外班,參加各種比賽,導致生活捉襟見肘。

  科科不想舉一些實例,因為實在太多了,多到隨處可見,尤其是那些大城市的家庭,焦慮與瘋狂並存,無知與盲目共舞。

  為什麼現在的人們要學習富二代?因為富二代們太優秀了,太引人注目了,太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富二代,可是他們只看到了表象,卻不知這些富二代們的背後付出。

  是,富二代們接受了用大量金錢堆出的教育,但是他們卻認真地學習,勤奮地思考,就像韓寒說的,“社會新聞裡粗鄙醜陋的富二代不是這個社會的全部,別一天到晚嘲笑富二代是土鱉了。”

  比如最近很火的何猷君,賭王何鴻燊的兒子,在《最強大腦》裡拿了第一,美國常青藤名校畢業,從小被父親教育想要的東西自己去爭取,灌輸自強與勤奮的價值觀。

  這是那些學習富二代家庭所沒有注意到的,所以,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學習那些富二代們,但要明白他們背後這些行為最深處的原因。

  因為不明白,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

  1、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

  以前,“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劃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為家裡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以前碰到過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朋友,父母工作不穩定,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家裡也窮,但正因為窮,只要有10塊錢,就把10塊錢全花在他身上。

  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讓很多人對他意見很大。

  那怎麼辦?長大成人對他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凌厲的痛,因為寵愛他的人再也幫不了他。

  2、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窮人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如今,各種創富神話衝擊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

  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並以讓孩子吃苦為恥。

前幾天聽到有人跟我說過這樣的事情,他去一個賽艇俱樂部玩過幾次,有個14歲的男孩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這個孩子每天早晨6點起床,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來訓練。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拼命練習。

  晚上,他還要回家給父母做飯。他媽媽只會做西餐,他爸對吃沒什麼要求,他想吃什麼,就得做給全家人吃。

  這位朋友說,如果不是在賽艇俱樂部看到那個男孩,他會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安到他頭上。

  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這個朋友問他為什麼這麼捨得孩子吃苦。他驚訝地說:“怎麼叫吃苦。這不就是活著的日常嗎?”

  這位朋友跟我描述完之後我就明白,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很大的問題。

  3、窮人家庭:你只要學習好就行了

  限於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

  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係。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後,成了團隊裡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項目負責,而是一枚螺絲、一個零件,幻想後面有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家長。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貧窮的父母往往培養了孩子過剩的自尊。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他們為孩子支付著超過自己承受能力的一切。

  4、父母真正的成長是用平常心面對一切

  最近看到太多窮人家的“富二代”,工作中畏難,自尊心超強,做不得,說不得。

  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

  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搏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教育的差異,會讓貧富差異定格,甚至加劇。而這種差異,不是你上什麼學校,而是你的父母能否以平常心面對自己的處境,在反思與成長中,摸索教育的方法。

  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父母與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終究是離羅馬一天天近了。

  願天下為人父母者,都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