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對於開封鐵塔的印象,大多人還是停留在1994年12月15日,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四張的中國古塔特種郵票,分別為:“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泉州開元寺鎮國塔”、“杭州開化寺六和塔”、“開封祐國寺塔”。其中面值最高(2元)的開封祐國寺塔就是鐵塔。事實上,開封的鐵塔不但比歐洲著名的比薩斜塔要早800多年,而且斜的有理有匠心!在近千年中,這座由琉璃磚建造而成的塔歷經宋、金、元、明、清5個朝代以及民國時期漫長歲月,遭受了37次地震,18次大風,15次水患,至今巍然屹立在開封大地。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獨具匠心建造斜塔

開封鐵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於開寶寺福勝院內,始建於公元982年,建成於宋太宗端拱二年,謂之福勝塔,後宋真宗賜名“靈感塔”。開寶寺塔由宋代著名建築師喻浩主持修造。耗資驚人的政府工程,建成之後卻發現塔身向西北方向傾斜。面對各方質疑,喻浩召開記者招待會,驕傲地宣稱:開封地勢平緩,四周沒有山丘,西北風吹不上一百年,塔身就會扶正。但令人遺憾的是,木塔僅存世55年,便遭雷擊燒燬。宋仁宗派人將塔基掩埋的佛舍利掘出,迎入宮中供奉。公元1049年,宋仁宗下令按照木塔樣式重建今天人們所看到這座開寶寺塔。細心的遊人在欣賞這座卓絕的建築藝術時,驚奇地發現開寶寺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據瞭解,當時的設計師考慮到喻浩先生的提醒,所以依舊特意把開寶寺磚塔設計成向西北斜傾,以抵抗長年累月西北風的吹襲。歷經近千年,喻浩先生當年的預言果然成真。由此可見他與後來設計師用意精細,謀籌深遠。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地宮裡還有舍利嗎?

宋太宗所建木塔是用來供奉阿育王佛舍利的,宋仁宗重建開寶寺塔也是用來供奉存放在宮中的佛舍利的。那開寶寺塔下有沒有地宮?有沒有收藏珍寶呢?宋代筆記明確記載的答案是“有”。《佛教對宋太宗的影響》一文寫到:“所以他在塔成之日,肩輿微行,親自手奉舍利塔,安放於靈感塔之下。當時開封士庶聞訊圍觀,據說見‘白光起小塔一角,大塔放光,洞時天地。士庶焚香獻供者盈路。’”。綜上所述建塔的目的就是供奉佛舍利的,而且是太宗親手把佛舍利等寶物放入塔下之內的。據載,木塔雷焚燬後把佛舍利收回皇宮,建琉璃塔後又放入地宮,上述的內容依據是參照宋代筆記《楊文公談苑》,歐陽修《歸田録》、《玉壺清話》等筆記得知的。因為宋代的文人筆記不是故事傳說,不是杜撰,更不是道聽途說,而應是他本人記錄的親歷親聞之事。所以說答案應當是準確的,現在的鐵塔下不但有地宮,而且應藏有佛舍利。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鐵塔本是琉璃建造

當地百姓們習慣稱開寶寺塔為“鐵塔”,其實它全身沒有一根鐵。那它為什麼叫鐵塔呢?這其中有兩個緣故。其一是,開寶寺塔重建時為了防火,將木料改成鐵色琉璃磚。鐵塔通身用28種不同形狀的結構磚組合,在柱、枋、斗拱等咬合處都是用特別燒製的有榫、卯的子母磚緊緊的扣合在一起,嚴絲合縫,渾為一體。不導電的琉璃瓷磚,避免了大雨雷擊的可能性。由於鐵色琉璃瓦遍飾全身,鐵塔就具有了鐵打銅鑄的深厚氣質,從遠處看就像是鐵做的一般,故而稱其為“鐵塔”。其二是,1938年6月5日,侵華日軍以為鐵塔是一座瞭望塔,就對它發起炮火襲擊,塔身中彈數十發,塔身北側遍體鱗傷,第八和九層被打穿了外壁,留下了2個2米大的深洞,而鐵塔依然巍然屹立在古城大地。1952年,毛澤東主席到開封視察,他聽說了這件事後看著千瘡百孔卻依然聳立的塔說道,這座塔象徵中華民族的精神,代表我們中國人民打不垮打不倒,就叫它“鐵塔”吧。漸漸的老百姓就沿用了這個說法。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何年建成何人所建?

在中國古建築中,鮮有留下建築設計師尊姓大名的,喻浩可算是一個幸運的工匠。而鐵塔聳立至今,但其設計者卻消失在歷史深處。鐵塔何時落成,至今也是鐵塔歷史上的一大懸案。神宗熙寧四年的《北道刊誤志》一書對京師(開封)名勝記載頗豐,而唯獨緘口不言開寶寺塔。神宗熙寧五年十月,日本國僧侶成尋曾在開寶寺福勝院等處參拜,其記述當時的情景說,原藏在靈感木塔下的佛舍利,現“宿置”於“一間小殿”中。建塔的目的就是奉藏舍利,這說明新塔尚未建成。此外,據登臨鐵塔的專家考查,塔身的第三層磚上出現治平四年(英宗在位的最後一年)的年號,塔頂發現“熙寧”(神宗第一個年號)字樣的琉璃磚。再參照日僧成尋《參天臺五臺山記》的有關記載,這就說明,鐵塔最後的落成時間,大概在神宗熙寧年間的後期,亦即1073年至1077年之間。鐵塔從建造到竣工,前後總共經過近30年的時間。鐵塔確切的落成時間,仍尚有待於碩學博聞之士釋疑解難。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文人們選擇集體沉默

今天的鐵塔地位顯赫,擁有專家和平民的一致尊敬。但在宋代,當時的文人墨客普遍不買鐵塔的賬。宋代的歐陽修在《歸田錄》和于靖在《于靖直諫》中只提到了木塔和動議中的新塔,對隨後建起的鐵色琉璃塔甚至連“花椒“的文字也沒有留下。仁宗年間的其他文學大家如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等也沒有留下有關鐵塔的文字。面對東京城內最輝煌、最高的塔,大宋的頂級文人們竟都無動於衷。這種情形與唐代文人對於龍門石窟的態度十分相似:龍門石窟是完成於唐代的偉大作品,但唐代詩人沒有一個寫過關於龍門石窟的詩。唐代文人認為龍門石窟是一個勞民傷財的東西,但龍門石窟又是皇家開鑿的,文人們也不好說什麼,於是,大家選擇了沉默。同樣,宋代文人從憂國憂民的立場出發,認為鐵塔是一座過度奢華又沒有實用途的建築,白白耗費了大量民脂民膏。但鐵塔又是皇帝建的,不能隨便議論,所以他們對鐵塔保持了集體沉默。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我們並沒有看到塔座

開封鐵塔高為55.88米,八角十三層,鐵塔成等邊八角形,基座及8稜方池因黃河氾濫埋於地下,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高度為55.08米。鐵塔建在名為夷山的土丘之上,塔下有蓮花基座,還有通向塔門的小橋,夷山之下是巨大的地宮。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洪水的泛濫,夷山以及鐵塔的蓮花基座、小橋都被淹沒在地平面之下,只剩下現在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個塔身。由於種種原因,鐵塔的塔基和地宮目前尚未挖掘,但這並不妨礙鐵塔在建築藝術、建築技術、建築科技價值方面的全國一流。1936年,梁思成先生考察時說“第一層下段湮入土中,其地面以上部分有 ‘大方澀’數層,似為須彌座之上半部”。也就是說八十年前,雖然已經看不到“八稜方池”形狀的基座,但尚可隱約看到“須彌座之上半部 ”。據以推測,鐵塔採用的是“八稜方池”形狀的塔座(巨大底盤),正像我們家庭使用的“檯燈”、“落地燈”一樣,因有底盤保持平衡,不會因燈杆瘦高,感覺不安定。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圖片和文字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它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18612630430)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斜的有理:開封鐵塔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