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爲何保留至今?

匠人之心何處尋?曹妃甸的非遺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技藝精湛,精益求精是匠人的標籤;專注,精確,極致,卓越是匠心的符號。對於和大海命運相連、與溼地相伴而生的曹妃甸人而言,匠人之心與生俱來,工匠精神滲透在他們的血液和骨子裡。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李海花:女神妙手塑時光

在曹妃甸麵塑非遺文化體驗館,中國非遺備案中心的培訓老師李海花已經和麵塑共同度過了近30個年頭。李海花從1989年開始學習麵塑,師從著名的“麵人彭”。她的作品,題材範圍很廣,從二十四孝到金陵十三釵,從四美女到四君子,還有鍾馗等人們喜聞樂見的人物與故事。事實上,李海花之所以聞名,在於她更願意在作品中賦予更多的本土文化,比如“唐王曹妃出遊記”,有顯著的曹妃甸特色。“麵塑不是曹妃甸獨有,但曹妃甸屬於麵塑文化的區域範圍。那麼,我就把曹妃甸文化融入進去,這個是別的地方做不出來的。”李海花很享受做麵塑的樂趣,也樂於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樂趣,尤其是孩子。因為這樣的原因,2016年,李海花把自己的工作室,慢慢發展成一個寬敞的麵塑體驗館,每次上課,長長的工作臺,都會坐滿一臉好奇的孩子和家長。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李鳳彩:一錘兩釘繡瓷器

“近觸有手感,遠觀有筆墨;既有金石趣,又含筆墨韻”,這讚的是刻瓷。什麼是刻瓷?就是用特殊刀具在燒製好的瓷器上進行雕刻的技藝。它是以刀代筆的繪畫,是在瓷器上的刺繡。相傳清乾隆皇帝喜在瓷器上題詩,用以寄情抒懷。為使御跡能保留長久,宮庭藝人就想辦法將墨寶刻於瓷器上,從而產生了刻瓷。擁有書法基礎的曹妃甸人李鳳彩涉足刻瓷藝術後,很快就被這門手藝的魅力所征服。一把金屬小錘,兩枚長釘——這就是刻瓷手藝所需的所有工具。對於民間手藝來說,工具的簡單往往意味著對藝人技術手法的極高要求,刻瓷正是這樣一種手藝。和書法繪畫不同,瓷器比較易碎,所以在雕刻時必須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力道也要均勻,稍不注意就可能會前功盡棄。李鳳彩說,雕瓷不單是一個技術活,還要融入作者的情感和創意。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鄭淑敏:蘆葦刻貼溼地美

曹妃甸隨處可見的蘆葦經過精雕細琢就能成為一幅幅精緻的畫作,在燈光或者陽光下,畫中鷺鳥的羽毛豐滿靚麗,人物的衣裙則呈現出絲綢一樣的光澤。這一幅幅蘆葦畫作的作者就是蘆葦畫非遺產傳承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鄭淑敏。蘆葦畫看起來簡單,可要貼製作品並不容易。雖然技法只有一刻一貼,但必須一氣呵成才算佳作。一幅畫往往需要成百上千甚至上萬條長短不一、粗細不等的葦稈條、片,以及無法計數的葦花,粘貼時精力要高度集中,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動物的毛、植物的蕊、人物的發、須都是人工一剪刀一剪刀剪出來的小刺刺做毛毛,而後又一層一層地粘上去。她說:“一隻小鷺鳥要粘4至6層毛毛之後,展示給我們的才是一隻呼之欲出的特色飛禽。”可見,每一件作品中都飽含著製作者自身文化、藝術修養及對美好生活的感悟。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張樹增:鏤空微雕我最愛

作為河北工藝美術大師,張樹增是曹妃甸“工匠”的旗幟性人物,他從事竹片鏤空微雕已經20多年。偶然的一次機遇,張樹增發現海邊漁民對竹子的妙用——織網用的梭子就是用竹子打造,上面常常雕刻著精美的花紋——這讓他萌生了用竹子做原料來創作微雕作品的想法。從此,張樹增開始走上了微雕之路。紅木薄竹鏤空微雕“太和殿”是張樹增攜兒子和姑爺按照百分之一比例完成的一部鉅作,作品長1米寬0.6米高0.55米,主題材料選用上乘老撾大紅酸枝,大殿門窗使用了歷經20年創造的薄竹鏤空微雕工藝,圖案採用微鑽打磨和針雕的手法,樑架結構為中國建築傳統的卯榫方式,歷時兩年精心製作作完成。整座大殿氣勢恢宏,細微之處活靈活現。在張樹增的字典裡,沒有“放棄”二字。下一步他打算對天安門進行微雕創作,初步打算選用黃楊木為主要原料,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紅燈籠等細節都必須表現出它的獨特魅力。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鄭寶平:燙烙繪扎雕福祿

葫蘆諧音“福祿”,因其形狀喜人、寓意吉祥,自古便受到大眾喜愛。鄭寶平和葫蘆結緣已經10個年頭年,他把葫蘆“玩”到了極致:種葫蘆、刻葫蘆、畫葫蘆,從種植、塑形到雕刻、烙畫,凡是與葫蘆有關的技藝,他無所不能。2013年,鄭寶平種的一株葫蘆秧竟然結出的421個葫蘆,他為此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證書。製作葫蘆工藝品有燙畫、烙畫、彩繪、綁紮、雕刻等多種手法,都是純粹依靠手工來完成,而且需要一系列環節的打造。“先備好圖案,然後藉助激光設備把花形投射到葫蘆身上,按照光線拿筆描好圖案輪廓,然後再進行雕刻,最後上漆。”鄭寶平說,製作一個30至50釐米高的葫蘆工藝品,需要花費整整兩天時間。鄭寶平有很多創新的想法:“把曹妃甸的這些手藝結合起來,讓葫蘆成為麵塑的展示框,把蘆葦畫貼到葫蘆上,打造出具有曹妃甸自己特色的文化產品。”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非遺尋蹤:曹妃甸老手藝為何保留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