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峯研製始末

一件件美輪美奐的陶瓷精品,一幀幀歷久彌新的珍貴畫片,一段段難以忘懷的崢嶸歲月,走進唐山陶瓷博物館,600多年的陶瓷記憶被再一次喚醒,唐山這座“北方瓷都”的燦爛文化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大家面前。骨瓷被譽為“中國陶瓷的珠峰”,自上世紀60年代起,唐山人為骨質瓷研究整整奮鬥了27年,付出巨大。2013年3月28日,唐山骨質瓷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名錄,再次強調了唐山骨質瓷的首研者地位。週末,我在唐山陶瓷博物館等你。你不來,我不走!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英國茶杯喚醒中國激情

1963年春天,天津外貿來唐山第一瓷廠洽談業務,帶來了一些國外的樣品,其中就有一件英國的骨灰瓷茶杯。工廠生產科叫技術人員過來觀看,開開大家的眼界。這件骨灰瓷茶杯深深刺痛了瓷廠技術幹部,廠實驗室負責人王慶祥的神經,他從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高級的瓷器,驚歎之餘,內心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衝動。他拿著樣品去找工廠總工程師兼任技術科長譚振嶺。檀振嶺,出生於唐山嶽各莊的檀振嶺自幼聰慧好學,心靈手巧,工作上一向踏實肯幹,多有發明創造,是當時工程師中的佼佼者。陶瓷生產工藝複雜,原料、輔料、窯火溫度,甚至人的情緒都會給生產帶來許多莫名其妙的問題。但凡大家搞不清的問題,譚振嶺就會自己去試,在生產第一線解決問題,因而他以近乎神奇的形象,在唐山日用陶瓷界享有聲望。當檀振嶺得知王慶祥的想法後,連連說好。說幹就幹,一項艱苦卓絕的科學跋涉,就這樣在唐山第一瓷廠悄無聲息地開始了。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從雞骨魚骨到豬骨牛骨

研製伊始,當時在國內有關骨灰瓷的技術資料完全是一片空白。譚振嶺和王慶祥考慮,它既然叫“骨灰瓷”,原料中肯定應該有骨頭的成分。他們首先想到的是魚骨、雞骨這些表面柔潤光滑又堅硬的骨頭。但經過無數次的摸索,雞和魚骨很快被排除。之後,大家把目光放在數量較多的豬、牛、羊這些大牲畜的骨頭上。熬製骨頭,煙熏火燎,臭味刺鼻。當時許多人聽說這是在搞高檔瓷試驗,紛紛說這是冒傻氣。經過一次一次變更配方,調整工藝,試燒瓷片,1964年的秋後,中國的第一件用動物骨粉和瓷土燒製而成的瓷器樣品誕生了。這種瓷的瓷質輕盈、釉面細膩柔美舒適,半透明、通體泛著淡雅柔潤的綠色熒光,和通常粗厚不透明的陶瓷有著本質的區別。很顯然,這與英國的樣品全然不同,也與世界各國的不一樣。國外的骨質瓷是乳白色的,而唐山卻是淡綠色的。但是不管如何,譚振嶺和王慶祥都感到中國的骨灰瓷似乎離自己已經不遠了。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骨瓷研發經歷一波N折

正當大家躊躇滿志,信心倍增之時,“文革”開始了,檀振嶺和王慶祥都被下放到生產車間勞動改造,剛剛起步的中國骨質瓷研發第一次被迫中斷。1970年,王慶祥被調到陶瓷公司美術設計室,之後從唐山陶瓷公司又去了新組建的河北外貿,過早地離開了自己實驗室。而檀振嶺只能默默地等待,這一等就是6年!1972年之後,唐山第一瓷廠的生產秩序逐漸穩定。在譚振嶺的主導下,骨灰瓷實驗的第二團隊逐漸組成。在1972年至1975年這段時間,骨質瓷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在1965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配方,定型工藝。唐山一瓷廠最初生產的綠骨灰瓷,依據其天然特質,起名“綠寶石”。尤其讓人痛心的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發生了。第一瓷廠是個重災區,廠房全部坍塌,人員財產損失慘重。而最為不幸的是骨質瓷研發的領頭人譚振嶺在地震中不幸罹難,年僅52歲。巨大的天災,使中國的骨質瓷研發第二次被迫中斷。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骨質瓷曾命懸一線

唐山第一瓷廠的綠骨灰瓷小批量試產不久,問題接踵而來。其一,綠骨灰瓷熱穩定性很差。一件好好的瓷器,放久了就自行開裂炸紋,甚至破碎。其二,鉛含量過高,畫面放置稍久就出現鉛汙,畫面脫落。其三,生產難度大,半成品破損率極高,成本投入無法承受。其四,銷路不好,產品積壓。其五,也是最讓人沮喪的,是有關部門根本不承認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骨灰瓷。因為國際上公認的高檔骨質瓷呈現奶白色,而唐山的卻是泛綠色。但是把綠色變為白色的工作很難。因此,工廠在對骨質瓷的認識上還是出現了分歧,上上下下要求骨質瓷下馬的呼聲漸起。是上是下?骨質瓷命懸一線。這時,時任廠長的崔金祥力排眾議,對骨質瓷研究表示出了力主不棄的決心。很多人回憶說,如果當時沒有崔金祥廠長的堅持,恐怕唐山的骨質瓷早就半途而廢了!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中國陶瓷珠峰的誕生

人禍天災都沒有能阻礙唐山陶瓷人的步伐。骨質瓷技術攻關組的工作從1981年再次開始,最終的攻關組被調整為“新五人”。他們是:第一瓷廠工程師李洪凱、實驗室技術員金秀萍;唐山陶瓷研究所工程師王淑英、王賀勤、林鐵良。1982年春天,骨質瓷技術攻關組基本掌握了骨質瓷呈色及變質的規律,骨質瓷技術攻關組在上百個試驗配方中,最終選定了機壓產品92號配方,注漿產品96號配方作為最佳方案。1982年7月,由國家科委、輕工業部委託省輕工廳邀請全國共計55名各地陶瓷專家彙集唐山,對骨質瓷作部級鑑定。鑑定會最終權威宣佈:唐山骨質瓷白度88.9%,光澤度106%,透光度42.66%以上,吸水率保持在0.13之下,熱穩定性180度不炸,釉面硬度每平方毫米689公斤。至此,中國宣告骨質瓷獨立研發成功,中國結束了不能生產骨質瓷的歷史。唐山骨質瓷技改項目的成功讓世界感到震驚,唐山骨質瓷一舉成為中國陶瓷的珠峰。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默默無聞的“紅玫瑰”

正宗的乳白色骨質瓷誕生之後,不可能再使用“綠寶石”底標。1982年,國家要求報送骨質瓷評獎樣品的時候,要求確定商標。時間很急。為此唐山陶瓷公司通知下屬各單位及第一瓷廠、陶研所、花紙廠美術設計人員,優先為第一瓷廠骨質瓷設計新“底標”。唐山花紙廠是陶瓷公司專業的陶瓷花面裝飾設計及陶瓷貼花紙印製工廠,其設計室有個剛從河北省輕工業學校美術專業畢業的陳延年,和大家一起參加了這次的投標設計。據陳延年回憶,他當時共畫了兩張不同內容的設計稿,通過工廠交了上去。交上去之後就開始忙於其他工作,沒再關心此事。後來,偶爾碰到公司的一位同事告訴他,恭喜你!聽說你為第一瓷廠設計的“紅玫瑰”設計稿被選用了!他這才知道自己中了標。但此事始終沒有人正式通知他,當然也沒有因此而獲得什麼表揚或獎歷。唐山骨質瓷“紅玫瑰”底標獲得工廠認可後,經陶瓷公司報送唐山市工商局註冊,一直使用至今。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骨瓷再遭“下馬風波”

1984至1985年,由於外貿體制改革和國際市場變化,中國的陶瓷出口首次遭遇國際市場衝擊,唐山所有陶瓷廠都面臨著極度困難的局面。當時,對於第一瓷廠出現的危機與困難,很多人把怨恨指向了骨質瓷。要求骨質瓷下馬者的主要理由是,骨質瓷生產技術難度太大,這個項目實際很難完成。誰要做,弄不好誰就是歷史罪人。1986年底,面對唐山第一瓷廠出現的混亂,陶瓷公司通過民主投票的方式,改組了廠領導班子,由力主繼續生產骨質瓷的崔金祥出任廠長。至此,骨質瓷第二次下馬風得到遏制。經過之後六年的不懈努力,唐山骨質瓷得到第三次提升,一條總投資4200萬元人民幣,年生產能力500萬件的骨灰瓷專業生產線,於1991年8月在唐山第一瓷廠順利通過了國家驗收。在此之前,我們一直把“BONE CHINA”稱為“骨灰瓷”,這次經輕工部肖永定部長提議,為適合中國人的習慣,開始改稱“骨質瓷”。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世界刮目相看“唐山瓷”

中國骨質瓷在國內第一次登臺亮相的地方叫“東方明珠”,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北京第一家香港中餐店。當時那裡是北京唯一的“西方窗口”,所有匯聚的外商們都會被桌面上潔白無瑕,晶瑩剔透,精美絕倫的餐具所吸引,無暇他顧,忙不迭地打聽出處。從那時起,唐山紅玫瑰骨質瓷猶如一場紅旋風,進入了中國大都市的涉外五星飯店和航空公司的頭等艙。1984年4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要下榻北京長城飯店,總經理風風火火找到唐山,提出必須要用唐山紅玫瑰骨質瓷來接待!更以“港府用瓷”、“澳府用瓷”、“共和國五十週年慶典用瓷”,見證了當代中國的三大歷史事件,創造了中國日用陶瓷絕無僅有的奇蹟。之後,上海APEC會議、上海世博會、杭州G20峰會等等眾多國際重大活動中,唐山紅玫瑰骨質瓷猶如大河奔流,一發而不可收拾。作為“高端定製瓷”也備受國際的青睞。如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週年用瓷、英國威廉王子婚禮用瓷、瑞典公主婚禮用瓷均出自唐山。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一波N折:中國陶瓷的珠峰研製始末

攝影:笑笑她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