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中的法國教育

法國雖然是一個發達國家,但觀其教育狀況,近幾年都處於變革之中,並且法國的情況也決定了法國的教育對於我們來說是複雜的。

變革中的法國教育

一、法國教育部及學區制度

在法國,國家教育部為主管法國中小學教育的政府部門,現行的法國教育部長為布朗凱。與我國不同, 法國的高等教育由另一個部門負責管理———高等教育及研究部。國家教育部掌管全法國由幼兒園到高中 (包括職業及其它專業高中) 以及青少年的體育、藝術及文化開展事務, 其運行佔了法國政府財政開支的最大預算比例。

法國教育部把全國劃分為26個“學區”, 其中9個在海外省及海外領地。學區的劃分大致與法國的行政級別“大區” (相當。學區通常以該大區的首府命名, 如布勒坦尼大區 (Bretagne) 所屬的學區稱作“雷恩學區” (Académie de Rennes) 。學區是國家教育部的延伸, 能夠更好地把國家政策在當地執行。並且能夠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更好地管理各級學校。法國的學區通過不同的行政級別管理各級學校, 其中:小學 (包括學前教育) 由“縣市” 負責管理;初中由“省”負責管理;高中 (包括職業高中) 由“大區” (région) 負責管理。

劃分學區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調節假期。根據氣候的差異, 法國全境的學區分為ABC三個“區域” (zone) 。三個區域內的學區實行錯峰放假, 這樣一方面能夠緩解全國交通壓力, 更能夠延長春假和冬假, 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根據法國教育法, 法國目前實行10年義務教育, 即從6歲到16歲的青少年必須接受相應等級的教育。

二、小學和中學教育

法國幼兒園屬於學前教育, 為非義務教育, 通常從2歲半到6歲。雖然法國的幼兒園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 但卻是免費的。

法國的小學是法國義務教育的起點,從6歲開始到10歲結束,義務教育都是免費的。法國學校的學制跟我國有所不同,首先稱呼就不一樣,是反邏輯的。 法國小學是五年制,分別叫 CP,CE1,CE2,CM1,CM2;仔細講就是:第一年 (6歲) :小學預備班cours préparatoire簡稱CP;第二年 (7歲) :基礎一年班coursélémentaire 1re année簡稱CE1;三年 (8歲) :基礎二年班coursélémentaire 2e année簡稱CE2;第四年 (9歲) :中級一年班cours moyen 1re année簡稱CM1;第五年 (10歲) :中級二年班cours moyen 2e année簡稱CM2。 初中為四年制,年級名稱是接著小學畢業五年級之後倒著數,稱為:六年班,五年班,四年班,三年班; 高中叫:二年班,一年班,倒數數完了,高中也畢業了。 最後一年相當於我國的高三,他們倒有了個響噹噹的名字: 畢業班(Terminale)。法國初高中的年級是根據離學生參加法國高考 (baccalauréat) 所剩的年數來命名的。這也是法國中等教育中一個比較有特色的地方,在全球也少見。

在小學階段,近期法國社會在致力於提升小學生的四大基本能力,即說閱讀、書寫、計算和尊重他人。這也是法國近些年對教育質量不滿的一個改革方面的體現。比如法國教育研究認為在今天法國的小學教育中,有近20%的學生離開小學後,還無法正常閱讀、計算和書寫,非常不利於弱勢群體的兒童。

況且在國際PISA測試中,從2015年來看,法國表現也不理想,法國學生科學成績為495分,名列第26位,接近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493分),2006年以來法國在這項成績上保持穩定。在數學方面,法國學生成績為493分,名列第26位,與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成績(493分)持平,但與2003年相比下降18分。在閱讀理解方面,法國學生成績為499分,排在第19名,稍高於平均水平,表現優異的學生比例有所增加。

在另外一個測試Timss評估中,這個是國際教育成就評估協會(IEA)的國際數學和科學趨勢研究 (TIMSS)。4年一次的Timss測試與2015年也公佈了結果,由於這項測試在小學階段只測試四年級的學生,也就是法國CM1階段學生,結果顯示,法國小學四年級(CM1)學生的數學成績在歐洲國家中排在最後一名,科學成績落在倒數第二名,法國小學四年級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為488分,科學成績為487分,比國際平均分(500分)低,也比歐洲平均分(數學平均分為527分,科學平均分為525分)低,這個成績相比起新加坡、芬蘭、瑞典等國家遠遠不如。

當然,這兩種測試都是在2015年,後來奧朗德政府也進行了諸多改進教育的措施,其中就包括“重建學校”系列措施,改革的結果如何無法具體得知,但從最近的計劃來看,效果甚微。奧朗德政治之後的馬克龍政府,馬克龍在競選中就承諾改變法國處於弱勢的教育狀況,現任教育部長米歇爾·布朗凱及其前任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當然,他們的改革也不僅僅限於小學階段。後面還會說到高中階段。

在高中階段,現行的法國的高中分為普通及技術高中,職業高中,農業高中以及國防高中。當然主要的高中還是為普通高中和技術高中及其職業高中。在普通高中中,學生也會進行分科,一般分為三科,即文(L)、科學或理(S)和經濟社會科(ES),約50%的學生選擇就讀科學科。高中畢業生通過畢業會考獲得高中文憑,這個文憑被稱為業士文憑。高中畢業生憑業士文聘申請大學,擁有高中畢業證就可以讀大學。這個看似完美的高中學習計劃背後,也充滿著變革的潮流。

馬克龍政府對於教育的改革首先從高中教育的畢業會考著手,通過他們的調查認為當前的高中教育無法為高等教育的成功做好準備,法國目前的高中教育已經無法成為高等教育成功的“跳板”,還認為法國的畢業會考在6月集中考試內容太多,並不利於學生持續性的學習,也比起相鄰的國家更多的考試內容。所以現在法國教育部正在掀起高中畢業會考的改革,改革考試內容和考試時間,取消普通高中分科取而代之的是共同基礎課程加專業選擇課,這個計劃預計今年下半年從高一學生開始,到2021年全面在高中實行。

因為這次畢業會考的改革,法國國內也出現了許多學生的反對,引起了一系列的學潮活動,成為最近法國教育界的熱點話題,對於這個改革能否貫徹下去,在各種學生運動的衝擊之下,讓人不禁充滿懷疑。學生反對的原因主要就是在於認為這樣考試的後果就是給使大學入學條件成為篩選式的申請,大學有可能在接受學生的申請時會考慮學生的畢業會考成績的高低,造成一種事實上的帥選條件。

三、法國的高等教育

法國大學的學制為本科3年,碩士2年,博士3年,這也是歐洲博洛尼亞進程後,各國學制趨向統一的結果。法國的大學一般分成綜合性大學(Les Universités Françaises)和大學校(Les Grandes Ecoles)。在綜合性大學中,學生入學是不需要經過考試的,擁有法國高中畢業證(bac)的學生既有權利進入任何一所綜合性大學學習。選擇大學校的學生則需要在高中畢業之後經過兩年嚴格的大學校預科,然後參加淘汰考試(CONCOURS),通過的同學才可以進入大學校學習。法國只有5-7%的學生能夠升入Grandes Ecoles,此外大學科技學院中非常優秀的學生也有機會轉入Grandes Ecoles。

變革中的法國教育

從這也可以看出法國的應用型高等教育是其精英教育的亮點,這些高等工程師學院及高等商學院是培養法國高端創新性應用人才的高校,法國的公立綜合性大學頒發的文憑都是國家文憑,就是全國的公立大學都通用一個文憑,你在洛林大學和蒙彼利埃大學獲得的文憑都是一樣的,公立大學頒發學士Licence(BAC+3)、碩士Master(BAC+5)和博士Doctorat(BAC+8)學位,均為法國國家文憑(Diplômed’Etat)。說到蒙彼利埃大學,這次法國的學潮開始也是由這所學校蔓延出來。其實在公立綜合大學中,近期統計來看,三年內順利畢業的學生不足30%,大多延長畢業甚至部分放棄學位,這種看起來較為失敗的一個方面也是法國政府決心改革中學畢業會考的原因。當然,法國其餘的學校都是頒發校級文憑,在就業的時候就非常注重專業性了。所以,法國高校中公立綜合性學校是沒有排名一說的,也不會進行排名。能夠進行排名的都是大學校,比如大學校中的工程師學院。那麼,我們就一所大學校—巴黎理工來分析一下。巴黎理工作為法國最好的大學,也是在工業界頗負盛名的大學,當然,法國另外一所著名的大學校是巴黎高師,不過巴黎高師又是另外一種路子。具體來看,就用學生選擇大學的方式來看,一是直接選擇綜合性大學,比如洛林大學等。二是選擇科技學院,在科技學院學習前兩年,獲得階段性文憑DUT文憑, 拿到DUT文憑後可以繼續選擇往下讀第3年獲得本科文憑;成績優秀的學生也可以去申請工程師學院第3年讀起,經過3年的培養獲得工程師及碩士文憑;當然也可進入大學的第3年獲得本科文憑後,申請就讀研究生文憑及博士學位。三是選擇預科,一般來講,選擇預科的同學,他們在高中階段擁有很好的基礎,bac的分數很高,平時的成績也是非常出眾的,他們選擇預科是因為預科2年後,他們可以參加選拔考試來進入頂尖的精英大學校,也就是表中的工程師、高師和高商。四是五年制的工程師學院,學習兩年基礎課程,三年專業課程,學生畢業後會拿一個工程師文憑和一個工科碩士文憑。


巴黎理工叫做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簡稱X,是法國最頂尖且最富盛名的工程師大學,在法國各類院校中常年排名第一,被譽為法國精英教育模式的巔峰。由於學校是由國防部設立,今天也是隸屬於國防部,學校是以體育項目為單位來管理學生,每個體育項目的學生基本就是一個班,也擁有濃厚的軍校傳統他,此外,招收的人很少,一年500人樣子。巴黎理工在法國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入學非常困難,學校向經過三年學習合格的學生頒發名為“綜合理工學院畢業的工程師”的文憑。後來改為4年學制,學習四年後畢業的學生將獲得第二個文憑,名為“綜合理工學院畢業文憑”。總之,就是法國最好的大學。

變革中的法國教育

巴黎理工

說了一下巴黎理工,還想談一下巴黎高師(ENS),最為一所備受矚目的學校,羅曼·羅蘭,福柯和薩特都曾在這所學校待過,具有不一般的意義。巴黎高師每年招200人左右的學生,但是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沒有畢業證發放資格,也沒有國家學歷證書的授予權,這也是法國的特殊現象,也是有原因的。

變革中的法國教育

巴黎高師

高師的教師隊伍包括教學人員(教授、講師)、CNRS研究人員以及外國訪問教授三部分,高師沒有自己的教師,它的教師全都來自法國其它大學或CNRS,他們的“人事關係”隸屬於法國其它大學。在這裡,大學教授們的工作以教書為主,而CNRS研究員主要是做研究並且組織與研究相關的學術活動(如討論班、國際學術會議等),同時他們要帶動學生的研究工作。在高師工作期間,他們的教學及研究安排由高師決定,原單位不得干預。絕大多數人教師把這段時間看成是他們人生中最黃金的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工作一段時間以後要面臨一個所謂的再分配問題,要分配到法國其他大學。CNRS在法國高等教育科研中起著重要作用,其研究人員全部分散在各個大學中,在大學(包括高師)中,CNRS研究員的基本任務是研究,他們的人事關係屬於CNRS, 並不屬於大學,職位也是終身的。

由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沒有畢業證發放資格,也沒有國家學歷證書的授予權。所以,就讀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修業4年,免收學費。前2年學生在一所綜合性大學註冊學習,以獲取大學三年級學習文憑和學士學位。後2年須在本校教師指導下準備中學證書教師全國會考和中學高級教師學銜全國會考。通過會考者可獲教師資格。

法國的這種高等教育體制,我們應該怎麼看,全民免費、高中畢業即可進入的“大學”是法國高等教育最大程度平等的體現,那麼“大大學”就是等級制的縮影。“大大學”,即精英學校畢業的學生,會被打上身份的烙印,身份並不一定直接意味著物質利益或權力,但象徵著地位,就像是一個巴黎高師畢業的學生和一個里昂大學畢業的學生一樣,象徵意義是明顯的。某種程度上,法國的等級比歐洲其他國家更甚。在這種最大程度平等與較大等級差異的永恆矛盾之間,精英如何被選拔和認定,並擁有合法性,是理解其平衡點的切口。法國獨特而選拔苛刻的預科班,雖設在高中,實際上卻是高等教育制度的延伸,為這對矛盾提供了一些答案。對於法國高等教育這種既有平等又有選拔的方式來說,認識起來是困難的。巴黎高師的學生、老師,也是批判法國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在他的諸多著作中也提及了這種國家精英與大學再生產的關係,帶給人諸多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