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切中時下背景,「入木」何止三分?

師說

韓愈 (唐)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師說》,切中時下背景,“入木”何止三分?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切中時下背景,“入木”何止三分?

最近看到許多悟空問答上的提問“為什麼一談教師工資,大家都很敏感?”姑且不說應不應該提,但從側面反映出了當下“尊師重教”社會氛圍的整體淡薄。

也許很多人會說,教師工資已經夠高了;也許有的人會說,教師做的都是沒有技術含量的事情;更有人會說,學習不好的人才會去當老師。我不能苟同以上說法,但也不做過多解釋。只是教育仍是當下普通老百姓最重要出路的,當下的教育體制下決定的很多社會現象,這不應由老師擔負責任。

《師說》,切中時下背景,“入木”何止三分?

這個社會最需要重視教育的不是別人,恰恰是普通人,然而社會的實際現狀似乎令人痛心。反過來想,如果不讓孩子接受教育,你能給他什麼?如果你希望教師在一個自身都體驗不到價值感的崗位上工作,給你的孩子帶來的又是什麼。所以,當提出各種反對聲音的時候,其實更應該客觀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最需要子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那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