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向演藝圈亮劍 崔永元呼籲徹查馮小剛

六月初,前央視主持人,“反基因鬥士”崔永元曝光中國演藝圈“陰陽合同”,“劍指”范冰冰(專題)等一眾中國藝人,隨即引來中國國家層面的重點關注。當時,中國稅務總局立即責成江蘇地稅機關展開相關調查,無錫地稅局介入調查。一場口舌之爭將演藝圈“本不為外人道”的潛規則一下拽到社會聚光燈下。

中共向演藝圈亮劍 崔永元呼籲徹查馮小剛

北京時間6月27日晚間,中國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等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加強對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治理,控制不合理片酬,推進依法納稅,促進影視業健康發展。

《通知》指出,相關部門要制定出臺影視節目片酬執行標準,明確演員和節目嘉賓最高片酬限額。《通知》同時強調,政府資金、免稅的公益基金等不得參與投資娛樂性、商業性強的影視劇和網絡視聽節目、助長過高片酬。

在中國,明星片酬過高對影視行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有消息指出,部分一線明星演員的薪酬達到電視劇或者電視綜藝預算開銷的70%,“這已是如今中國演藝圈的家常便飯了”。過高的片酬只會繼續加劇影視領域的寡頭壟斷的現實,使得電影、電視劇嚴重依賴知名演員、大資本投入;這也使得大量小資本精心製作的作品和未成名演員進一步喪失了成名的機會,進而導致了作為文化工業關鍵要素的“結構性失衡”。

中共向演藝圈亮劍 崔永元呼籲徹查馮小剛

雖然中國有關部門一直用政策抑制過高片酬的產生,但管理部門限制片酬,從業者一樣有很多規避手段。比如“陰陽合同”就是一記“陰招”,除了這招,那些“流量巨大”的明星也可以通過肖像權、廣告費、贊助商等其他形式拿走高達十倍以上的薪酬。

也有消息稱,如今的中國演藝圈,實際上已成為一條由金融行業衍生出來的“投資鏈”:從前期籌備、拍攝,到後期製作、宣發,一部影片在面世的全過程中所需的全部資金,在當下都可以被打造成標準化的理財或信託產品進行融資,包括飽受非議的P2P模式。

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文藝批評中心主任孫佳山認為,中國演藝圈的各項發展,還遠遠無法掙脫出中國經濟的宏觀大環境,原有能源、房地產和資本市場上的“熱錢”,在近幾年迅速湧入到影視等方興未艾的文化產業領域,中國電影在最近幾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資金槓桿。“解決當前一些大牌明星天價薪酬問題的鑰匙,更多還在於中國廣電行業及其背後明星制度迫切需要調整頂層設計”。

新華社旗下的新媒體“俠客島”評論文章指出,對於中國廣電行業而言,整合、調節廣電體制近二十年所沉積的錯綜複雜的利益格局,針對影視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下大氣力進行供給側改革,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讓明星片酬迴歸到正常區間,也讓影視行業迴歸到理性發展的軌道。

中共向演藝圈亮劍 崔永元呼籲徹查馮小剛

實際上,最近幾年影視上市公司已經出現了增長瓶頸,隨著未來幾年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這個行業曾經的高速增長可能已經成為過去時,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正是體現了市場對於影視股未來的悲觀預期。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中國演藝圈的“結構性調整”勢在必行,有人認為崔永元“功不可沒”——雖然他一開始有“公報私仇”之嫌,卻也迫使有關部門藉此對極端狀態施以制衡。

實際上,中國傳統的政治運行,向來就有道統與政統之間的相互制衡,而一個專制王朝的自爆,往往是以道統被政統所壓制或吸收為先導。“娛樂專制”的自爆,也是同樣的邏輯。娛樂圈作為主流大眾文化的提供者,喪失“道統”制衡,徹底被金錢力量所支配,最終將遭到大眾的唾棄,但其成本是由全社會所有成員從物質和精神上去分攤的。

如今,崔永元提前引爆了娛樂圈,召喚出一股“保守主義”力量,向“娛樂至死”的演藝圈發出最後的通牒。不過,崔永元對此卻毫不在意,他在微博上自稱“鏟屎官”,並稱“他自己的敵人他還要盯著”,還在文字下面附上劉震雲與馮小剛的照片——看來,仗還沒打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