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迎来第335家入驻企业

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迎来第335家入驻企业

7月11日,北京盛世光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入驻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的第335个企业。作为一个成立不到三年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又是如何做到在最短时间,汇聚最多人气,形成最强科技竞争力的?

(一)三个100目标

栽下梧桐引凤筑巢。在兰州新区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之后,2015年10月,原新区管委会大楼顺利改造成为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近4万平米的超大空间静候新主。

“一年之内,吸纳100家企业、100个大学生团队、100家服务机构。”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志鸿主动发声,提出“三个100目标”。有人善意提醒他,“老赵,胆子不要太大!新区刚起步,人气还有待提高。你这三个目标是不是定的太高,别让自己下不了台啊!”此时此刻,赵志鸿已是破釜沉舟,他知道时不待我,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必须争分夺秒。

“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来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创业:场地免费、住宿免费、吃饭半价。”参照全国其他地方政策,兰州新区开出了更好的红利政策。一时间,闻讯前来咨询的企业纷至沓来,险将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的门槛踏破。时任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咨询发展部负责人的王世桓回忆说,那时想着创业、谋求发展的创业者们热情高涨,我们五人团队一对一地为前来咨询的企业主进行答疑释惑,直说得口干舌燥。

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迎来第335家入驻企业

安家费、项目费、人才引进有优惠,一连串的组合拳让这里的创业者看到来新区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快,中山创意成为这里第一家正式入驻的企业。而此时的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又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向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个目标发起总攻。众所周知,要想成为国家级品牌项目,必须要过几道硬关。在赵志鸿的书柜中,至今存放着一摞长约1.5米的资料、工作汇报册等,他说,这只是当年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时所用资料的冰山一角。

完美的构想、扎实的准备、过硬的条件让省科技厅、科技部为其破例,九项硬指标全面达标,一路绿灯,新区人的梦想又一次变成了现实:仅用半年时间,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成为全省第四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落址之处。这个速度更让全省同行侧目。2016年6月,这块风水宝地就已成功引进126家企业。2017年,这里已累计引进资金9.3亿元,产值约8亿元,全年创税收7600万元。

(二)扶上马,送一程

张百斌,中川西岔人,是个地道的农民,早年在上海、兰州、青海多地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十分珍惜每次机会的到来。在得知兰州新区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的消息,尚在永登开食品厂的他立刻动身、返乡,凭借着独创的玫瑰鲜花烘焙技术在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内占据一席之地。入驻新场所的欣喜尚未消退,新的问题扑面而来:企业再发展,钱从哪里来?

这时,赵志鸿主动找上门来。“把你的经历、技术、诉求写下来,我们帮你来找钱!”听到这里,张百斌惊诧万分,仅凭文字性材料怎么可能张口就能要到钱呢?在商海沉浮多年的他怎么也不相信好事从天降。

好事真的会从天而降!已在科技部门工作20多年的赵志鸿熟悉每一道项目申报流程,他心里明白这几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省上、市上、地方均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与方案,而作为普通的微小企业鲜有机会关注或了解这些事情,因而也将丧失这些机遇。作为新区科技企业孵化的领路者,必须为这些弱小的企业尽心尽力,扶上马,送一程。

很快,张百斌急需的20万元发展款如期到账。一度陷入困境的金桥食品厂就此实现了三级跳,在相关红利政策叠加效应的影响下,昔日仅靠玫瑰饼闯天下的金桥逐渐成为今日集食品、化妆品、保健品于一身的甘肃金桥玫瑰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生产大户、纳税大户。

2018年7月2日,当记者见到张百斌时,他正在忙着与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向华讨教最新的兰洽会动向与政策。从等着发展,到主动申报求发展,张百斌谈及过往感慨万千:“我是一个农民,直到入驻孵化大厦后,我才意识到学习创新的重要性。四处走、四处看,我的眼界与思维就是在这里得到拓展与延伸的。我的企业也从中受益,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

而截止2018年6月,通过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的帮助,在孵企业当年争取资金总数已达5285万元。全年预计可达1亿元。

(三)找上门来的“推销员”

市场竞争激烈,有了好技术、好产品,未必就有好市场。项目落地难,生根更难。市场推广难成为制约大多数孵化企业快速发展的老大难。

随着制造和应用智能化的时代来临,人员密集型和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将会淘汰,无人洗车取代人工洗车已经成为必然。因此兰州现代高科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瞅准商机,投入科研力量,开发研制出全自动无人洗车机器,按用水量计费,洗一次车仅需6元。

国内领先,竞争优势明显,附加值高,可就是这样一个高新技术产品出来了,各路买方并不买账。来自市场的淡漠反馈犹如一盆凉水浇在了研制者的心上。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再次主动找上门,为其洽谈、推荐。很快,这个操作简易的全自动无人洗车机器走入百余家小区,并深受小区居民欢迎。

兰州现代高科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并非唯一一个得到帮助的企业。为了推动入孵企业尽快实现产业化,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一方面投入500多万元,租赁并改造亚太A2号楼约9600平米的中试车间作为产业化基地。帮助兰州建创能源公司的“碳纤维采暖”项目、兰州微纳新材料公司的“纳米电池材料和纳米蓝宝石材料”项目、甘肃锌硒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纳米富硒生物肥”项目等9个项目入驻产业化基地。目前已有深安环保、建创能源、锌硒旺生物科技等9个项目入驻产业化基地。预计实现产值2.1亿元,创利税4200万元。另一方面他们积极推动孵化企业落地产业园区,实现征地建厂。凯博药业、威特焊材、金桥食品、龙源致尚等17家企业实现产业化。预期可实现产值20多亿元,创利税1.34亿元。

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迎来第335家入驻企业

(四)育得好苗 做得好嫁衣

每一个在孵化大厦安家的企业都是一棵幼苗。苗儿长好长坏,能否开花结果,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随时跟控。“截至目前,累计已有335家企业先后在此落址,但是目前在孵的企业只有265家。除去顺利毕业的26家企业,有44家企业是被我们主动清退、劝退的。”作为总经理赵志鸿十分中肯地告诉记者,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有进有退,不进则退。而这样做也是为了更好地为更多急需帮助的企业服务。金鸡下金蛋,金蛋孵金鸡,只有形成最后的闭合型产业链条与模式,产业孵化才能走上真正的正轨。

光除草是不行的,还要浇水施肥。2018年5月30日,正值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由省、市科技部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办,市科技局、兰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兰州新区科技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孵化成果推介会暨投融资论坛”隆重开幕。

在由兰州新区科技局副局长袁朝春主持的投融资圆桌论坛上,开展了以“如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主题的论坛,参加论坛嘉宾就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原因进行了深度剖析。

“中小微企业没有资产抵押,基金投资门槛高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该牵头成立天使投资基金,并以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角度出发,出台基金投资的容错机制,鼓励基金敢投、想投,使投资人、企业坚定投资信心,在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尽快取得经济效益,达成企业和投资方互利共赢。”专家一席话让作为与会代表之一,兰州微纳工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魏周宏茅塞顿开。因为今年2月,他们刚刚召开了纳米功能材料项目对接会,就是要为企业投融资找出路、想办法。而今天的这场会,再次让他足不出户就听到了新理念、新观点,受益匪浅。

搭建引智平台,助力企业发展,这样的嫁衣,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已经做了好多件。仅2017年,就开展了“2017年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等各类活动42次,编发简报55期。而2018年,这个纪录必将再次刷新。

(五)“11457”战略新高度

白驹过隙。2018年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新区人脚下的行程与节奏却丝毫不敢懈怠。

提及今后工作打算,赵志鸿胸有成竹:“今后,我们将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在科文旅发集团的正确领导下,按照‘11457’建设思路全力提升公司孵化服务能力。即建设1个平台(产业孵化大厦综合孵化服务平台),1支基金(兰州新区创新创业发展投资基金),4个基地(兰新科创绿地金融孵化基地、陇商国际孵化基地、亚太孵化基地、联创智业园孵化基地),5个着力(聚合‘科技原动力’、打造‘创新协同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完善‘资金聚集力’、发挥‘引导推动力’),7大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文化创意七大孵化集群)。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国家级众创空间’品牌效应,吸引成千上万企业及各类科技资源在这里集聚,真正把新区‘科技创新一条街’打造成西部地区的‘硅谷’。”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国家吹响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之时,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之际,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兰州新区产业孵化中心应运而生,茁壮成长。它的崛起与壮大,正是兰州新区高科技项目、高层次人才、产业资本和科技服务机构集聚效应的绝佳呈现,更是每个新区人奋斗努力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