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學習這麼勸!

這個時節,應該是一模陸續出成績的時候了!外面的雪無力地下著,像是多數家長飄忽不定的心緒,除了帶給玩遊戲、看小說、聊微信孩子焦急情緒的傳導外,了無益處。猶如被網困住懸在半空中一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滿腔熱血無處用力,空遺恨。

雖然說,孩子狀況是我們培養學習習慣點滴積累的結果,但多數都是一個孩子,沒有經驗啊!藉口容易,但還是想辦法更靠譜,面對貪玩的孩子,特別是大孩子,怎麼勸說更有效果,是重點也是難點。

孩子不愛學習這麼勸!

孩子不愛學習無非是這麼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學習無用論。

孩子身邊的環境和氛圍讓孩子覺得學不學習一個樣,家長又沒能注意到孩子日積月累的由量變到質變的背後變化。

應對策略;像這種情況需要家長惡補讀大學和讀好大學到底有什麼不同的人生結局。然後掰開揉碎了餵給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注意分寸和話語;1)孩子可以有自己獨特的視角,這是優點,但為了考試成績穩定,補救的措施是讓他打心底裡先接受和理解主流價值觀。2)他們的價值觀有點非主流,我們不能說主流就好非主流就不好。3)個性要保持,這是一個人立身的根本,但是要想把這個遊戲玩好,人家的那一套規則得遵守 。考試還是主要考主流價值觀(你可以不認同這個主流價值觀,但是得懂)。4)讓您們孩子達到這種境界,可以同時允許兩套價值觀在體內並行不悖,應用於不同的場景。5)得先認可他那一套,再推銷利於高考這一套(他會比較容易接受,自己的那一套可以私藏,但高考起碼也需要認真對待),這是引導孩子的策略。一說他就懂的,不然硬掰是真的兩套系統會打架不兼容,他會不服。6)其他方面也是一樣,用的原則是先認可,再引導,才能達成共識,一上來就打壓,結果定是反彈。

第二種情況;學不學趨同論。

孩子有那麼一段時間很努力,但是成績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一段,孩子不那麼努力了,成績又回到之前的層次,久之,孩子不那麼努力了。

應對策略;這類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說,考試題偏難的時候,名次在同年級稍高些,偏易的時候,名次反而落下些(上段話就是恰巧遇到了這種情況的效果)。再比如說,這類孩子多數都是重點中學中檔左右的水平等等。這些現象都說明孩子基礎是不錯的,差在結構上。但是基礎還不夠透徹,這些你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如果考試時間不夠用,那就差在知識體系的建立還不夠牢固和熟練。如果時間夠用,那就很可能出在單一知識點或知識結構上,自以為是的學習讓知識點理解不到位造成的。原因很容易查找,拿某科試卷做評估,查找錯題的關聯度。需要說明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讓孩子心平氣和不牴觸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注意幫助孩子克服自卑(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錯誤,愛咋咋地)或自負(認為自己的方法都對,只不過老師沒看明白)的性格缺陷是首要目的。這也是突破自我更上一層的瓶頸,想要超越得有速度,速度一定從客服自身弱點中來。只有讓孩子心動了,才能有的放矢的加以改正。

第三種情況;自我否定論。

孩子雖然懵懵懂好好學習是對的,可是一看書不是走神就是發睏,總之就是學不進去,漸漸地開始懷疑和否定自己不是學習那塊料。

應對策略;像這種孩子也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家長沒有防微杜漸在最初的萌芽階段給予適當的幫助。發現的時候,類似於病入膏肓,無的放矢。像這種情況,是典型的喪失自信的表現,所以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就是首要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三步走,第一步,和孩子高效的溝通,徹底的談一談,穩住孩子,讓孩子別放棄。(參考第一種情況辦法)。第二步,大幅增加學習強度,沒有誰不努力就能成功,想要超越你需要起跑,加速,伴隨,超越四個過程。每個過程都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堅實的走好每一步,才能有超越的可能。第三步,孩子的自信心來自於分數和名次的提高,利用答題技巧讓孩子看到希望,但不能放鬆學習的強度,並駕齊驅才能相得益彰。具體辦法試舉一例,考試時每道題分配的時間是科學計算的,每道題難易的程度有很大的主觀性,把時間分配到你應該得到分數的題上面比都做都不對強得多,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不過治標還需治本,標本兼治才是正道。

第四種情況;破罐子破摔論

大道理我都懂,別和我墨跡,愛咋咋地,我就是不學了。

應對策略;很不幸,這種教育的失敗帶給家長的挫敗感比失業和離婚都強烈,而且具有普遍性。那你知道你敗在哪裡嗎?我覺得,首先你沒有走進孩子的世界,總是高高在上的站在首長的高度呵斥當做下屬的孩子,小時候或許還可以,孩子大了開始反抗這種權威(有人說是逆反,其實都是這種情況),久而久之,無論對錯都不聽了。其次,你的呵斥或者愛沒有走進孩子心裡,沒有讓孩子信服的高度。教育孩子真的不易,如果你上半句還沒有說完,孩子就知道你下半句要說啥,你說能怪孩子嫌你墨跡嗎!當然,孩子到了這種程度,你就死馬當做活馬醫吧!與其空耗青春不如讓孩子寒暑假出去打工賺錢,反正也不愛學習。如果孩子能夠從打工中體會到賺錢的艱辛,說不定會回心轉意,在學習上奮發圖強呢,真若如此,你就偷著樂吧。假若在打工過程中喜歡上這種生活方式,那就是他的興趣特長和本能強項,那也是他的命吧!你能發現孩子的這種特長也是將功補過吧,未必就是孬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