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要突破关键问题

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要突破关键问题

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农村孩子提供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近年来,国家对中西部农村教育的投入明显加强,农村教育能力和教育质量有了大力提升,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存在巨大差距,表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学校校舍、功能室、运动场、食堂、教师周转宿舍等规划不科学、建设标准低;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及信息化装备滞后,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乡镇中心学校还没有独立幼儿园和标准的教师周转宿舍;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建设标准太低,无法满足正常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最严重的问题是农村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承担起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导致很多农村学校在师资短缺,教学质量下滑的窘况下因学生流失而自然关闭。放弃坚守或盲目撤销必要的教学点和农村小规模学校,给农村偏远地区孩子尤其是学前儿童上学带来困难,辍学情况重新抬头。偏远农村教学点的消亡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更加明显。没有了学校,幼儿要到很远的地方上幼儿园,没有家长护送不行,送了孩子生计又受到影响,家长左右为难。在农村,由于学生居住分散,利用校车接送又存在成本高和时间上无法保障的问题而不能实行,这都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形成制约。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对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学段小规模学校,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和留守儿童照护。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依法提高教师待遇,编制、职称评聘等向小规模学校倾斜。通过“互联网+”教育、对口支教等方式,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水平。

“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既兼顾了人民群众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又保障了偏远乡村低龄儿童及幼儿接受教育的权利,是一项正确而及时的举措。

目前来看,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已基本达到标准,师资也相应能够保障。但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上的任务仍然很艰巨。

许多农村地处偏远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虽然发展乡镇寄宿制学校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优势明显,但小规模学校在农村儿童就近入学、控辍保学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有低龄人口的地方,小规模学校都有保留的必要,而小规模学校能够保留的关键是师资配备,这是当前教育最难解的题目——按照生师比配置不能满足需要,按照班师比配置又会浪费资源,而且缺口巨大、农村小规模学校对优秀师资又不具备吸引力。

要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就必须要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得到突破。“依法提高教师待遇,编制、职称评聘等向小规模学校倾斜”,大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指数,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保障乡村教育在师资力量上的满足和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