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天天吃紅豆和薏米,也沒有祛溼的效果?

瑩姐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也都認同藥補不如食補,更多人想通過食補來調理身體。中醫常說“十人九溼”或者“千寒易祛,一溼難除”,溼是指溼邪,為中醫所說“風、寒、暑、溼、燥、火”六種致病因素之一,近些年隨著“溼氣”對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被廣泛普及,人們對祛溼也越發的重視起來了。

祛溼要用薏米加赤小豆,不是紅豆噢(從功效來說兩種豆有所不同,紅豆養心,赤小豆祛溼;兩種豆的形狀是有區別的,紅豆比較圓,赤小豆是有點細長的,一定要分清哈),赤小豆薏米湯是很受推崇的祛溼經典食療方,薏米(寒溼的人,要炒後使用;溼熱的人,不用炒直接用生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溼、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溼藥。赤小豆又叫赤豆:味甘、酸,性平,歸心、脾、小腸經。能健脾益氣、利水消腫,解毒排膿。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薏米赤小豆湯裡不宜加大米。水稻長在水裡,脫殼之後的大米含有溼氣,一旦在粥中加入了大米,就等於在祛溼湯加入了溼氣。一把大米,讓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費了,祛溼功效大大折扣。

並且要祛溼效果好還需要健脾。《黃帝內經》有指出脾與溼關係緊密,因為“脾主運化”。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營養物質)和水溼兩方面,在中醫中有“脾為後天之本”的說法。因此想要祛溼效果好,那麼在祛溼的同時要健脾,如果脾虛了,不能很好的運化人體內的水溼,則使得溼氣加重,然而脾喜燥惡溼,所以溼氣重又會導致脾虛,如此則會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祛溼的同時還需要健脾。

《本草綱目》裡調理溼邪、健脾胃的方子——芡實薏仁湯,就是將芡實(可健脾、祛溼、固腎,腎好利尿也可以去水溼)和薏米赤小豆一起浸泡(時間久一點比較好),然後洗淨加水煲煮至軟爛。有些人也許聽說過“芡實薏仁茶”,其健脾祛溼的原理與芡實薏仁湯一樣。

除此之外,中醫傳統的健脾養胃食方——四神湯(山藥、蓮子、芡實和茯苓,配在一起互相補遺,具有健脾養胃的功效),也是是著名的健脾食方之一。還有著名的四君子湯:黨參10g,白朮12g,茯苓10g,炙甘草5g,水煎服,也有益氣補中,健脾養胃的作用。

願與社會各界人士多多交流、學習、進步、共勉,還請朋友們多多指教!歡迎留言評論、點贊、分享、轉發!意在傳播健康養生、育兒理念。謝謝閱讀、支持與關注!


梅竹凌心


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吧。薏米赤小豆一起煮湯確實有去溼的效果,但是很多人把紅豆當做了赤小豆,二者雖差了一個字,但是功效卻是不一樣的。再者,曾有偶然的機會,一個老中醫告訴過我,把薏米先炒一下再用,不會傷胃。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除了食療之外自己還要多注意鍛鍊,不熬夜。有時間的話,每晚睡前泡泡腳,泡到微微出汗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