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核心技術向德國和日本學習什麼?丁肇中如是說……

中國尚未形成核心技術的領域,如要攻克核心技術,要從德國日本身上學習經驗,丁肇中如是說。

科技日報:對現階段的中國來說,很多領域還處於“三跑”中的跟跑階段,很多核心技術並未掌握,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看待這種差距?該怎麼做?

丁肇中:我不知道,但你說的這些政府政策是很重要的。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領跑的人?二戰以後,日本和德國什麼都沒有了,教育系統也被破壞了,研究系統也被破壞了,可是政府非常支持科學。過了40年之後,現在日本的科學,德國的科學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我只能提這麼一個例子。

中國的核心技術向德國和日本學習什麼?丁肇中如是說……

丁肇中

已經82歲高齡的諾獎獲得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還沒有退休,早八點至晚八點的12小時工作量並沒有讓他感到疲憊,因為浩瀚宇宙中的那些未解之謎仍在吸引著他,“宇宙中什麼地方還有生命?如何找到?他們是不是擁有著跟人一樣的智慧?”尋找答案的方式,是他領導的AMS(阿爾法磁譜儀)實驗——16個國家、地區的60個研究機構、600多名科學家正夜以繼日地尋找暗物質和宇宙線的來源。

丁肇中:我現在還沒有退休。每天早上我大概7、8點鐘就到實驗室了,到晚上8、9點鐘才走,為什麼這麼做?因為興趣。和地面不一樣,天上實驗的最大特點是(如有差錯)你不知道怎麼回事,所以我花很多時間看這些數據,看什麼地方有誤差。

在我做尋找新粒子的實驗尚未成功之時,人們說我是傻子,因為成功的可能性極低;但當我找到新粒子的時候,人們又說我是天才——其實,傻子與天才之間只有一步之遙。要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同時,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總之,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不斷地追求,再加勤奮地工作。

中國的核心技術向德國和日本學習什麼?丁肇中如是說……

宇宙暗物質

搞基礎研究的戰略科學家一定要有說服別人的能力

科技日報:基礎研究,需要長時間的積累,甚至二三十年,四五十年才會有結果;這幾天,中國一位深受尊重的企業家任正非說,評價基礎科學,最好不用量化的考核方式;因為對多數人來講,基礎研究是聽不懂的,聽不懂,那又如何獲得公眾和政府的支持?

丁肇中:在一百年前,基礎研究是熱學、光學、力學,現在用在飛機、火箭上;上世紀30年代的原子物理、量子力學,現在最簡單的應用是網絡、手機;40年代的時候,基礎研究是原子能、核聚變,現在用在能源、國防上。您說的非常對。基礎研究,從發現現象到運用,需要時間,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實驗失敗是通向成功最主要的過程,不能怕失敗就不去做。

你還問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怎麼支持基礎研究?我過去的多數實驗受到絕大多數人的反對,我要求政府組成評審委員會,唯一的要求是讓一流的科學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因為第一流的科學家眼界可以放寬一點、遠一點,看將來的趨勢怎麼樣;而二流、三流的科學家只會關注項目產生哪些成果,投入產出值不值得,很難看到更遠的地方。我開始做AMS實驗的時候,反對的人很多,所以我希望政府做一個評審委員會,把美國科學院院士,拿過諾貝爾獎的人組成委員會來評審,終於被我說服了。

中國的核心技術向德國和日本學習什麼?丁肇中如是說……

年輕時的丁肇中

科技日報:您如何向公眾介紹你的項目?您最期待下一步的發現是什麼?

丁肇中:花錢最多,卻“沒有用處”的項目(笑)。我最期待把暗物質和反物質找到。

還值得一提的是,丁肇中在山東大學的演講中談到了自己經歷的現代物理的重要實驗以及自己做自然科學研究的體會。演講中他提到,中國的科學家一有成績以後,就升官了;升官呢,用他的話說,就是“誤入歧途”了。

中國的核心技術向德國和日本學習什麼?丁肇中如是說……

丁肇中簡介: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實驗物理學家。

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65年發現反氘核;1967年測量電子半徑,發現電子是沒有體積的,半徑小於10E-14釐米;1969年測量普通光和有質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間的轉變,證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變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74年發現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J粒子,因此貢獻,1975年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197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9年發現膠子噴注;1989年確定三代中微子種類的數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領導AMS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發現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間分佈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發現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電子,這些正電子的來源很可能是暗物質碰撞所產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