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餅

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

要說咱們翼城家喻戶曉的美食,那必有石子餅。但它最地道、最翼城的叫法是“圪烙飥”。

圪——小圓石塊、烙——燒烤、飥——古代對餅的稱呼。燒烤後飥面有小石塊烙印,故曰“圪(gē)烙(luò)飥(tuō)”。

——起源——

別看它小小麵餅,那可是大有來頭!

我們都知道,翼城是唐堯故地。

在翼城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

相傳有一年新麥豐收,大雨使糧倉坊倒塌。雨後初晴,人們將粉麥晾於青石板上,晾乾以備儲藏。沒想到麥子卻發出了奇異的香味。

於是教百姓們用石盤、石棒將麥碾碎,將其放在烤熱的青石板上烹製麵餅,以此慶賀糧食豐收,祈求子孫興旺。因為此餅出於堯,所以民間又稱石子餅為“

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

——製作——

石子餅是用遠古的“石烹法”做成,“石烹法”被稱作烹飪技法的“活化石”。傳說裡的青石板後來發展成為(ào)(土話叫:鏊能),製作時在爐內生火,鏊子裡放入洗乾淨的鵝卵石燒熱取出一部分,放入經上等麵粉發酵揉合而成的餅胚後,再把取出的部分石子蓋在上面,上焙下烙數分鐘至餅色金黃即熟。

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
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
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

烤製出的石子餅色澤金黃,表面凹凸不平,帶著石頭壓出的美麗痕跡,噴香酥軟,耐人尋味,並且還可以久存。

在唐代,石子餅還被當過奉獻給皇帝的貢品,一度成為皇帝青睞的點心。現如今石子餅已然成為人們生活食品或走親訪友的饋贈禮品。

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
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

——拜月——

長期以來,我們翼城人把石子餅同月餅一樣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石子餅已經和月餅一樣成為中秋節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佳品。每到臨近中秋節,走在街街巷巷,你都能聽見“嘩啦啦嘩啦啦”翻動石子的聲音,幾家幾戶一起合作製作石子餅,好不熱鬧。石子餅也成為了供桌上必不可少的東西。

除了傳統的圓形石子餅外,還有烤制的“兔子型”、“石榴型”、“桃型”的石子餅,能看出我們當地人對“拜月”的遺風。 

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

——王家石子餅——

石子餅經過近千年的積澱,不斷被注入了新的特色,花樣不斷翻新,品種不斷增加。在縣城二完小旁邊已經開了將近三十多年的石子餅老店的,正是我的三舅王愛民。

三舅研製成的油酥石子餅,在和麵的過程中加入雞蛋、油,口味獨特,酥軟、噴香。並將核桃、芝麻、棗泥、花生、紅糖、豆子等做成餡料,製作出了雞蛋油酥、芝麻鹹酥、核桃甜酥、棗泥果脯等不同口味的餅子,味佳名揚,風靡翼城,是逢年過節走親訪友及日常生活中人們爭相選購的美食。   

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
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

三十多年前,三舅是翼城縣原招待所一級麵點師,後來機構改革。在姥姥的一句:“你為什麼不開個小店做咱地地道道的石子餅。”這一句不經意的談話間,小店開張了。一個想法,一條生計,幾乎養活了一大家子人。在三舅帶動下,除了大姨家之外,姥姥其餘的七個孩子家都有人在做石頭餅。

從二完小三舅的店到下高村二舅的店,

再到裡砦初中旁我家的店,

到樊店、雲唐姐姐們的店。

王家石子餅象星星之火一樣,

還開到了侯馬,在侯馬紡織廠、菜市場也有我們的小店。

 

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

就像三舅那樣走出來,固守我們的這一方文化的人們,以勤勞、誠信傳承著我們的根。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走得有底蘊,走得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生我們養我們的先輩和我們腳下的這方熱土。

舌尖上的翼城——石子饼

如今,石子餅不僅滿足了我們對味蕾的需求,也成為了我們對家的一種寄託,一種對鄉土的懷念與依戀。我們不會忘記養育我們的這一方水土,也不會忘記那行走在記憶中的家鄉的味道,那是我們不管行多遠,都不會忘記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