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文廟淘書

原文@薄三郎 載於中讀App

在文廟擺攤的這些小書商,並不算是愛書人,但卻懂書。

週日無事,再去文廟。此地雖隱於窄巷,人氣卻高。不過,千萬別開車來這裡。附近的小馬路與街巷大多單行道,沒有餘留多少可供停車的地方。在我轉悠快半小時後,才摸著河南南路與文廟路的拐角處,總算是停穩當了。文廟路曲繞且窄,接近文廟處就有不少小書攤。面前擺放著舊書報、照片等物件,一堆書痴圍攏翻撿。

應該說,在文廟擺攤的這些小書商,並不算是愛書人,但卻懂書。當你要買一本時,他總是像慢速掃描儀一般先停頓幾秒,然後報出一個或廉價或咂舌的價碼。在他們眼裡,作為被交易的紙質文本,每一份都有著價格。這個價格又因詢價者的身份面向或詢價方式而產生有趣的變化。

也應該說,前來尋書的人們,或許是這座城裡最古怪的一群人。他們沒有任何光鮮亮麗的意思,每一個都灰頭土臉似的,撲向每一個書攤,生怕自己所中意的那一本被別人佔了先機似的。他們有的也是圖書交易者,以獵奇之心圍擁一起,完成每週一次的集體狂歡。

在文廟門口,有位早來的老者拎著一包紙質文本正欲離去,一位書商瞥見他的大袋子裡的一副大照片。隨即,大聲嚷嚷著搶上前抽出琢磨。書商的眼光或許更毒辣一些,他摩挲著照片的正面和角落,用手指輕輕的掛撓著。這張足有60*40cm見方的照片上,是一位恬靜的女子半身相片。

書商嚷著:為了美女,一百塊賣給我。那位老者倒也爽快:你不怕我騙你,你就拿去。書商說:這麼一個大美女,還是一張真相片,我要了。隨即成交。一個小時後,當我準備離開文廟時,看到那幅女子半身相片倚靠在牆角,成為他手裡的待售奇貨。

或許,文廟裡的書商早已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法則。有一位正嘲笑隔壁的同行,“你不能像女同志的尿道一樣,屏不牢!”很顯然,那位書商一定是賣出了一套售價還有待提升的書籍。

有兩位小年輕,則更專心於手上的撲克牌,每出一次牌就回復一下買家的詢問;還有的夫妻店,專門賣舊磁帶的,往往是老婆開出的高價讓顧客準備轉身離去時,老公的強烈打折又讓眾人喜滋滋的挑選了十盒八盒。

我並沒有特別買書的目的,只是想來看看,也算是獵奇。我看到有一對老年夫妻,他們走近每一個書攤,非常明確的購買中醫書籍。我則兜兜轉轉,最後買了一本《胃及十二指腸手術圖解》的書。說不上來為何要買它,但我知道一旦買下它,就會琢磨一下這本書。

去文廟淘書

這本書是上海衛生出版社於1957年出版的,全書用繁體字印刷而成,32開本。有趣的是,上海衛生出版社成立於1956年1月,1958年9月就易名為上海科技衛生出版社。可想而知,此書是這一“短命”出版社裡為數不多的出版書籍之一。

當時,這本書的印數為4100冊,定價為1.8元。此書是本譯著,原著為美國胃腸外科醫生Claude E. Welch所著第二版Surgery of the Stomach and Duodenum。此人歷史可參見維基百科,整體評價為“膽子大、手法巧”。在上世紀40年代,十二指腸手術的病死率依然很高,他巧妙更新了手術方式,並在JAMA雜誌發表了論著,也是此書寫作基礎。

此書譯者只有一人,乃是王一鏜。王一鏜是個著名人物,他算是我國急診領域的領軍人物,至今仍時而在學術活動中見到其名頭。起初,他原本專攻心胸外科學,於1987年轉投急診醫學,原因不詳。至於他為何孤身一人翻譯此書,我在網絡上找到這樣一段文字:

自信的王一鏜對一切都敢於挑戰。1956年,他讀到了一本美國Claude E.Welch所著的原版新書《Surgery of the Stomach and Duodenum》,該書圖文並茂,非常實用,於是,王一鏜大膽地向上海科技出版社寫信推薦此書,並毛遂自薦翻譯此書,很快得到應允,讓其承擔其中一個部分的翻譯。該書出版後,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也就是說,在他27歲的時候,他便一個人完成了這樣一件大事。在當年的條件下,值得敬佩!

去文廟淘書

去文廟淘書

去文廟淘書

在書的扉頁上,中間簽有手寫的“周錫庚”。很有可能,這本書的擁有者正是這位周先生。周錫庚(1920.04.21~1999.07.06)是瑞金醫院的終身教授,專業正是普通外科,行政職務至瑞金醫院肛腸外科主任。不過,翻閱全書,並無多少勾畫痕跡。

書裡倒是夾了三張小紙片,有兩張是關於手術解剖的,一張上面記載著周教授與同事在1959和次年完成的三篇論文,均發表於《上醫學報》。根據字跡辨識,其中兩篇題為《膽石探測器的裝置與臨床應用》(作者為沈福特、周錫庚)《針刺對內臟功能變化的動物試驗的初步報告》(第一作者為沈永康)。

去文廟淘書

去文廟淘書

去文廟淘書

這本書337頁,線條式的插圖卻不少,足有79副之多。本書就胃、十二指腸手術解剖、麻醉、手術技巧及具體手術種類的實施,進行了簡潔清晰的描述。我不是普外科醫生,無法更詳細的閱讀外科手術,但其中有一章專門談及麻醉。

書裡寫道,“假如估計可能遇有感染或有胃癌時,最好在手術前24小時開始應用抗生素;因此,每6小時肌肉注射10萬單位青黴素及0.25克鏈黴素。”

而對於麻醉,“目前以吸入麻醉或噴妥撒(Pentothal)合併應用肌肉鬆弛劑最為普遍。氣管內乙醚證明最為安全……脊髓麻醉可以得到良好的肌肉鬆弛,所以被許多外科醫師引用。一般說,其應用範圍最好是限於由訓練良好的手術組進行的手術,俾可在麻醉消失以前將手術結束。局部麻醉在過去曾經普遍應用,目前對不善耐受手術的病人仍許應用。”

兩相對照,彼時接受這些手術的人該有多麼疼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