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被寫成了替天行道 再下去和《封神榜》也沒什麼區別了

吾甚武,是為武王

華夏

公元前1046年,姬發率領他的大軍,在洛陽孟津渡渡過了黃河。滅掉了商紂,建立了周朝。

武王伐紂,被寫成了替天行道 再下去和《封神榜》也沒什麼區別了

華夏民族的起源,一般認為發芽於河南。更早之前,則是從東南亞走到的中國,但2000多年的時候漢族的中心在北方。但此段只有考古足跡,並無文明。“中國人”和北京猿人並不是同一個譜系。中國人把北京猿人殺光了,並佔據了這塊土地。

再之前,所有的現代智人都是從非洲的西奈半島來的。

要查詢人類擴散的足跡。方言是一個很好的手段。人類在一個地方定居越久,語言就越分化。方言的種類就越多。

而每次人類向外遷徙,2000人一個族群,一般都是講同一個語言。所以新佔領區域方言很單一。

從這個角度觀察,人類大致發源於西非象牙海岸。當地有超過150種土著語系。而到了東亞海岸,語系就急劇縮小到30種左右。

這個與本文聯繫不大,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說,我們先回到正題。西元1046年前,姬發率領他的大軍,渡過孟津,開始討伐傳說中荒淫無道的商紂。這是幾乎無爭議的史實。

帝辛

商紂一輩子打過三次仗。第一次打西北黎,贏了。

第二次征討東夷,他還是少子。勇冠三軍,有萬夫不當之勇。大勝,從而確定了帝嗣。

第三次東夷再犯,商紂派出了他所有的軍隊。在東線也是節節勝利。

這裡就牽涉到了一個概念。“商朝”的實際疆域有多大。

答案是很小。基本就河南省。上不過黃河(可能包括河北邊很小一塊區域)。

西不過潼關。南不下宛地。東不過淮河。

商朝的首都是朝歌。朝歌在哪裡,商王朝有著名的六遷都城。最後盤庚才定都於殷。其實他遷來遷去,都是在洛陽盆地內打轉。

最後才選中一塊當時水草比較豐盛的土地。並不一定是現在的洛陽城。朝歌離洛陽80公里。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商代地圖”。就會發現,古代的城郭,基本都是沿河流而建。

沿河流建城有很多好處。可以方便人和牲畜喝水。沿河走還不容易迷路。而且河流可以灌溉。有了木筏之後,交通效率更遠遠高於陸路。

所以世界幾大文明,都發源於大江大河流域。

商王朝當時的擴張,就沿著黃河,一路向東。從開封,商丘,滑臺,逐步向東擴張。

在擴張的途中,他和本土的土著勢力,起到的衝突,就是“東夷”。

另外,古黃河向北。快進入山東境內。那就是齊人。

商王朝其實一直到商紂王在位的第29年,狀態還不錯的。帝國一直處於擴張,國內他們也是最強大的勢力。內政也還太平。

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派出了他所有的兵力,東征淮泗。這一仗也打贏了。商王朝國土進一步擴張。

這在這時,姬發突然渡過了黃河,偷襲商都!

周的老家在陝西。到周文王姬昌的祖父那一輩開始發跡。聚攏了一群族人,躲縮在陝西的山谷裡繁衍生息。

從理論上來說,周部落尊奉商朝為老大。就象《封神榜》中說的八百諸侯。其實就是散落在山間田野的八百村落。商有一些部落領袖的權威,但也管不到太內政的事。

周的突襲,是一個巨大的事件。徹底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黃河是一條巨大的河流。在黃河上,有十二處較狹窄的區域。也就是傳統中“黃河十二渡口”。

其中,河南孟津,也就在洛陽的邊上。是條件最良好,交通最方便的第一渡口。因為他的河中有沙洲。無形中渡河距離就少了一半。

公元前1046,姬發率領他的全部軍隊,偷渡過了孟津。該兵力估計在5000人左右。全是土人,拿著刀叉和木棍。

姬發有點猶豫不決。已經過了河,卻不敢向前走一步。

試圖占卜,龜殼仍在地上,大凶。

姜子牙一把把龜殼拂在水裡。說:“人只要大凶,連天都怕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

於是周部落向東前進。商朝的所有軍隊,都在遙遠的東方前線。商紂王倉促之間,只能組織王都的一些奴隸,發給他們兵器。指望他們為商王室作戰。

沒想到臨上戰場,這些奴隸突然調轉了戟頭。轉過來攻擊商的衛隊。商王室於是大敗。紂王自焚。這就是“倒戈一擊”的由來。

周朝滅商,產生了巨大的軍事和政治上的衝擊。

武王伐紂,被寫成了替天行道 再下去和《封神榜》也沒什麼區別了

首先,周武王姬發,並沒有真正的滅掉商朝。

商的滅亡,和“秦”帝國很相似。都是主力部隊在外,被人攻進了首都而滅亡。

當時秦國的六十萬大軍,主要分成了二個部分。三十萬大軍北上,由蒙恬率領。到長城一代抗擊胡人。

三十萬大軍南下,開拓了長沙通道。一直打到了廣州。

而秦的咸陽本土,幾乎是空的。

大澤鄉起義之後,秦國內幾乎完全沒有兵力。只讓章邯帶著一些二線警衛部隊,就滅掉了起義軍大部。殺了項燕。

然後秦軍通知了北方主力南下,在鉅鹿之戰中,秦軍意外地被弱小得多的楚軍擊敗。最終導致了秦室的滅亡。

而秦軍南下那支部隊呢。因為距離較遠,回援不及。當他們接到消息時,咸陽已經陷落。

然後秦軍內部發生兵變,主官被殺。兵變的首領少府卿趙佗(農業部長),將南下的道路全部搗毀。封鎖南北交通。

幾十萬秦軍聚集在了廣州,又搶了許多本地媳婦。形成了南越王國。一直到漢武帝的時候被滅。

這就是廣州城的由來。

言歸正傳。歷史上以公元前1046作為周商分界線。但其實商王朝的主力軍隊,並沒有滅亡。

商的主力在東夷,聽見朝歌陷落的消息,便急急忙忙回趕。紂王的兒子,叫做武庚。

但是,這是一支沒有根的軍隊。民政對於軍事的意義,相當於吃飯對於鐵漢的意義。

雖然他們手裡仍握有最精良的武器,但是他們的妻子兒小都在朝歌。他們回軍的沿途,吃不到糧食補給。他們跋涉行軍病弱了將士,得不到補充。

沒後勤的軍隊,比有後勤的軍隊,至少要削弱一半以上。

姬發在攻陷朝歌后,返回到了他的陝西老巢。或許是搶劫夠了,沒有久待的打算。

為了防止商軍主力的反撲。他留下的三個軍團。霍管蔡。

霍國,管國,蔡國,土地是軍隊的滋養。雖然一開始周家的軍力,不如商王朝。但佔據了土地,總能慢慢養起軍隊。

可是沒想到姬發剛一回到陝西,沒過一年就死了。他的兒子成王只有三歲。周王室內部,立即爆發了權力鬥爭。

在陝西的周軍老巢,攝政權落到了老四姬旦手裡。

在河南的霍管蔡三國,和東返的武庚商軍主力,匯合在了一起。結成同盟。爆發大戰。

這一戰的戰役,極為血腥。前後打了三年,規模是“牧野之戰”的十倍。史書上說“血流浮杵,赤地千里”。

戰役的最終結果,西軍獲勝。武庚被殺。

糾此一役,中國的版圖上,又多了幾個諸侯國。管,霍,蔡,國君雖然被殺廢,但國家卻保留了下來。

商王朝最後的主力覆滅。商和周之間,也達成了諒解和勢力劃分。

商朝同意臣服於周。商朝的遺民,成立了自己的國家。就是“宋”國。包括後世著名的宋襄公,其實都是殷商後裔。

武王伐紂,被寫成了替天行道 再下去和《封神榜》也沒什麼區別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商朝並沒有滅亡。他們只不過由一個至尊王位,下降為了諸侯宋國。

傳說,殷民在商滅亡之後,無以為生。所以去做起了買賣生意。這就是“商人”的由來。

商人原有的首都朝歌,作為東征戰役的戰利品。周公不願意吐出來。就封給了老九康叔,這就是“衛國”的由來。

有一種說法,認為孔子是帝室。是商王的後裔。因為他對姬姓,周王室,始終是耿耿於懷的。雖然孔子一輩子都在喊“尊王攘夷”。但他打死都不為周王室效力。

一直到《論語·八佾》,孔子說:“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意思才是五百年前你搶去的東西就搶去吧。陳年爛穀子,俺們不說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