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传:“一烟不点三火”,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流传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云的待客名句。农村,更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主体,待人接物,处处彰显老规矩、老讲究。就拿家中来了访客这件事来说,我们的正确做法是让客人先进屋,我们尾随伴行为宜;当我们给对方倒水斟茶时,切记不能壶嘴方向对着客人(因壶嘴与“虎嘴”谐音),这在古人的观点中有不敬的意思;而在饭桌吃饭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请来访者先动筷子,以示尊重。

农村流传:“一烟不点三火”,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农村的待客之道也在时刻追随世界潮流,积极地接纳外来文化。“一烟不点三火”实际上就是来自西方人的洋文化。不过很多人都把这句农村俗语误认为我们自己的习俗了,尽管“三火”一词与我们本土语言“散货”能够牵强附会,扯上一点关系,但终归是勉强。

农村流传:“一烟不点三火”,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小编不才,倒是听闻过这其中的典故,在此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原型发生在一战时期的某个战壕内,某夜里,当战士们在战壕内休息的时候吸起了烟,其中一个战士划燃了一颗火柴给身边的战友点烟,趁着火柴的余火正要给第三个战友点烟的时候,一颗子弹横空划过,恰巧不幸击毙了这位“第三”名战士,更诡异的事情是,这种情况发生了数次!

农村流传:“一烟不点三火”,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后来人们分析,敌对方在远处布置的狙击手一直在观望着这边的动静,黑夜的火光引起了狙击手的注意,当第三个人开始点烟的时候恰巧是狙击手瞄准完成射击的时间点,所以这些战士便成了不幸的亡魂。消息以此传开,士兵们逐渐开始忌讳“一烟点三火”,后来这个禁忌逐渐传向了社会,又传向了世界各地。当传到了我们的农村的时候,经过农民总结分析,就形成了我们自己形式的农村俗语“一烟不点三火”。

农村流传:“一烟不点三火”,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然,我国各地农村待客接物的礼仪方式多如繁星,在你们那儿又有着怎样的待客之道呢?其中又有着如何的典故呢?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给点个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