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祖母陪葬墓發現已滅絕新種屬長臂猿遺骸

始皇祖母陪葬墓發現已滅絕新種屬長臂猿遺骸

始皇祖母陪葬墓發現已滅絕新種屬長臂猿遺骸

深圳方圓盛世

2006年,考古人員在戰國時秦陵園挖掘了13個陪葬坑,其中12號坑內出土了很多明顯不是家畜的動物骨頭

始皇祖母陪葬墓發現已滅絕新種屬長臂猿遺骸

深圳方圓盛世

此前從未在墳墓內發現過長臂猿,從在墓中的放置表明它曾被當作寵物飼養,可能因此加速了它的滅絕。

始皇祖母陪葬墓發現已滅絕新種屬長臂猿遺骸

深圳方圓盛世

這種長臂猿被命名為富有象徵意義的“君子屬帝國種長臂猿”,這參考了長臂猿在中國傳統上的崇高地位

本報訊 研究人員在6月22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報道說,在一箇中國古墓中發現的古猿頭骨可能屬於一種以前不為人知的長臂猿,然而在過去的2000年裡,這種靈長類動物已經滅絕了。儘管在這段時間裡,其他幾種靈長類動物也相繼消失,但這種長臂猿將成為自上個冰河時代在距今12000年前結束後消失的第一種猿類。

2004年,考古學家在陝西省西安市附近發現了一座大型墓葬,其歷史可追溯至距今2300年前至2200年前。該墓葬據考證屬於秦始皇祖母夏太后,而秦始皇墓及兵馬俑則位於該墓葬東北約50公里處。

在這一西安的墓葬中,有一處古老“動物園”的遺蹟,裡面有豹子、熊和鶴的骨架,以及長臂猿的頭骨和下顎。在中國發現古代長臂猿的骨頭是很不尋常的,由英國倫敦動物學會保護生物學家Samuel Turvey和倫敦大學學院進化生物學家Helen Chatterjee領導的一個由倫敦動物學會、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中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小組,對這些骨骼進行了研究,試圖搞清它們到底屬於哪一種長臂猿。

對該長臂猿顱骨形狀進行的仔細研究表明,其前額更陡峭、顴骨更窄、眉骨更細,比長臂猿的4種活屬的任何一種都要窄。同時,古代長臂猿的臼齒也很獨特,其磨面比大多數長臂猿的都要大。研究人員尚無法確認這種長臂猿是當地物種還是從其他地方進貢而來。

Chatterjee說,這些差異“足夠重要,我們認為,這足以保證這是一個新的長臂猿物種”。她的團隊將這種長臂猿命名為富有象徵意義的“君子屬帝國種長臂猿”,這參考了長臂猿在中國傳統上的崇高地位。

研究人員指出,當時長臂猿被認為是高貴的動物,地位高的人將其當作寵物。與現存和已滅絕的長臂猿的對比顯示,陵墓中發現的長臂猿應當屬於一個未曾描述過、現已滅絕的新種類。

在“君子屬帝國種長臂猿”生活的時期,氣候相對穩定。研究人員因此推測,森林砍伐和捕獵在這種長臂猿的滅絕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它也可能是第一個在人類活動的直接影響下滅絕的猿類物種。

該團隊對“君子屬帝國種長臂猿”的其他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可說的:沒有任何線索可以解釋它在長臂猿進化樹上的位置,甚至是它生活的地方,或者存在了多長時間。Chatterjee說,如果“君子屬帝國種長臂猿”原產於中國,它的滅絕可能與人類造成的環境壓力有關,因為在過去的2000年裡,中國的人口曾迅速增長。

Chatterjee表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迅速加快,過去幾百年的歷史資料表明,長臂猿經歷了活動範圍的急劇收縮。“君子屬帝國種長臂猿”可能是這種收縮的犧牲品。

然而,其他研究人員還不能確定這些遺骸應該被放入一個新的屬中。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卡本代爾分校人類學家Ulrich Reichard說,長臂猿的化石記錄很少。這就意味著很難知道現有的4種長臂猿(Hoolock、Hylobates、Nomascus和Symphalangus)是如何在幾千年的時間裡進化而來的。

長臂猿是靈長目一科動物的通稱,有4屬16種,因臂特別長而得名。長臂猿棲息於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雨林,樹棲,白天活動,善於利用雙臂交替擺動,手指彎曲呈鉤,輕握樹枝將身體拋出,騰空悠盪前進,一躍可達10餘米,速度極快,能在空中隻手抓住飛鳥。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時,雙臂上舉以保持平衡。

(文章轉自新浪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