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豬」故事,你知道幾個?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農業生產中創造並發展了舉世獨創的豬糧並茂的農耕文明。中華民族的文化有深厚的豬文化元素。常言道,豬糧安天下,我們的家就是房頂下面一個

豕(shǐ,釋義:豬)取其意,另外用豭(jiā,釋義:公豬)取其音。其實豬文化自秦漢以來就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對農業生產、軍事戰爭和日常生活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雖然現代社會的養豬業與過去相比發生了許多變化,但豬文化在中華民族中的重要性永遠卻不會改變。下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三國演義》中“豬”的小故事,一起了解我國的“豬文化”吧。

《三國演義》中的“豬”故事,你知道幾個?

《三國演義》中的“豬”故事,你知道幾個?

家,就是房頂下養豬

豪門,是規模養豬的貴族人家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貴族們便紛紛開始養豬,養豬的規模體現了大戶人家的經濟地位。把一個女子嫁入富貴之家叫做嫁入豪門。豪,是由高樓大廈的高加上豕組成,嫁入豪門就是嫁到規模養豬的上流社會人家

《三國演義》中的“豬”故事,你知道幾個?

豪,高樓下養豬

養豬,是一種悠然的生活狀態

養豬在當下可謂是一件髒活累活,可是你知道麼,在三國時期,水鏡先生可把養豬看做一種悠然的生活狀態。諸葛亮的老師水鏡先生司馬徽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謀士,劉備曾多次拜訪想邀其相助,但都被拒絕了。司馬徽嚮往田園隱士生活,喜歡在山間過著規模化的生態田園養豬生活。

《董正別傳》記載:“時人呼為水鏡,嘗有人妄認徽豬,徽便推豬以與之,後數日,亡豬者得其豬,既以豬還徽,乃叩頭自責,徽又厚謝之。”

譯文:曾有人丟失了一頭豬,並說司馬徽家的豬正是他丟失的那一頭。司馬徽便把那豬讓給了這人。過了幾天,那人又得到了先前丟失的那頭豬,急忙將司馬徽的豬送還,並磕頭自責。司馬徽不但沒有責罵他,反而感謝他把豬送了回來。

養豬,解決軍費問題

《三國演義》中“天下三分”,曹操孫權都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唯獨劉備缺兵少將錢糧匱乏。在起兵之時多虧了好兄弟張飛慷慨解囊。張飛哪裡來的錢支撐一個軍隊呢?原來啊,他是一個大屠宰商,殺豬賣肉,而且賣的是純種涿州豬的極品肉。劉備是傍了這樣一個養豬大款才解決了初期的軍費問題。

《三國演義》中的“豬”故事,你知道幾個?

豬油,為黃蓋大敗曹軍立功

曹操在赤壁陳兵百萬打算用戰艦渡江併吞東吳,沒料想東風起被東吳大將黃蓋用火箭點燃了戰艦而潰不成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黃蓋又是如何能用火箭點燃巨大的戰艦呢?那是因為火箭的頭上澆注了豬油、麻油、硫磺、木炭。其中豬油的質量最為關鍵,不僅要使火箭燒得旺而且要燒得時間長。這不是一般的豬油可以做到的。我們分析一下東吳的地理位置,從建業(南京)到荊州一帶盛產脂肪型極品豬,所以肥膘的出油率很高而且一點就著。極品豬的肥膘潔白無瑕如秋霜鋪灑漢白玉,剔透玲瓏似春雪飄落梨花枝。這種肥膘在古代是軍用火攻材料,在現代是極品豬肉,用法不同而已。

《三國演義》中的“豬”故事,你知道幾個?

豬肉,是招待饋贈的厚禮

曹操在友人呂伯奢家投宿過夜之時,呂伯奢磨刀霍霍準備殺豬款待客人。呂伯奢家裡來了客人殺兩隻雞就足夠了,為什麼要殺豬呢?原來啊,東漢的養豬極其發達,想必是呂伯奢家肥豬滿圈,隨便拉一頭出來為客人接風應該順理成章。其實,早在戰國時代豬肉就已是貴重禮品。

《論語·陽貨》記曰: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註釋:歸,kuì,贈送。豚,tún,小豬。

譯文: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小豬。

可以看出,豬在當時可是拜見賢人所攜的貴重之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