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原創 2018-03-20 旻軒 方誌金牛

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文 • 旻軒

圖 • 網絡

解放前,北門的荷花池很有名氣。人們常言:“新都看桂花,北郊看荷花。”又如:“崇州罨畫池,成都荷花池。”然而,真正讓“荷花池”走出蜀地全國聞名,卻是改革開放後在荷花池掘金的那麼一群人,她們從80年代初開始,遠離家鄉,告別親人,來到了這座財富吸附效應的城市,如小蜜蜂一樣日夜耕耘,或分釐必爭,或大氣豪情,在曾經成都人看花之地——荷花池,創造者一個個財富神話,造就了1991年的

“荷花池市場全國十大集貿市場”第七的稱號,並與浙江省義烏市小商品市場、瀋陽市五愛小商品市場、江蘇省吳江縣東方絲綢市場、石家莊市新華集貿市場、紹興縣輕紡市場、遼寧省海城市西柳服裝市場、石家莊市三條小商品市場、北京市海淀區大鐘寺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山東壽光縣蔬菜批發市場等一起享譽全國。

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 荷花池市場(2013年)

“車水馬龍、日進斗金”是近30年間荷花池市場的真實寫照,從一箇中藥材市場發展到集服裝、鞋類、玩具、小百貨、小家電、塑料製品、文體用品、工藝日用品等十幾大類批發專業市場。於是,那些沾親帶故的來自的外來經商者,他們又通過家人、親戚、老鄉等引薦,靠血緣、鄉緣關係連接成群結隊進入荷花池、洞子口、五塊石等金牛區的各大專業市場,形成了這個區域特有的商貿文化現象。自貢市總商會駐蓉分會粗略統計,到2013年,從富順鄉間走出的剩餘勞動力到荷花池做服裝生意以及其他生意的有10萬人之眾,為成都地區最具特色的商人群體之一。

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 荷花池市場的小商品部分區域(2003年春節)

據一個在荷花池做了15年服裝生意的商家回憶,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只要在荷花池佔據一個攤位,根本不用考慮產品的銷路問題,人們也不糾結衣服的款式、質地等,只要服裝的顏色和樣式稍有不同就可以“賣瘋”,然後“坐地數錢”。

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 荷花池市場包箱區域(2013年)

毫不誇張的形容,在荷花池成噸成車地吃進轉運來的貨物,基本是當時商家的常態,“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敢於在商海搏擊的人集中在荷花池市場,其目的只有一個,找到好口岸,賺錢“發大財”。

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 荷花池廣場(2017年)

蔡田英,1985年高中畢業,對未來迷茫,迷迷瞪瞪從新津到荷花池市場闖蕩,8年後回到家鄉,成為了“營銷大戶”,繼續創造財富神話。

樂永享,1986年辭去鐵飯碗,用僅有的3000多元存款在荷花池租了一個地攤,做起了生意,是荷花池市場的第一代掘金者,積累了多少財富,有人說“數不清”。

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 在荷花池市場中搬運鞋子的工人(2010年)

周維芳,1994年和丈夫開始在荷花池做服裝生意,短短6年發家致富。2000年回到家鄉富順開餐館,成為了遠近聞名得“能人”。

肖建洪,90年代初開始在荷花池市場做小本生意,主要經營布匹和服裝。幾年後,他開了兩家印染廠,資本急劇增長。後來,在四川商品拍賣中心,以4060萬的價格競拍到曾擁有全國一流進口紡織印染設備的大企業——四川廣益化纖織造印染公司,並一時成為傳媒焦點。

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 二環路附近的荷花池市場(2012年)

荷花池市場的名氣在擴大,貿易市場更加開放,荷花池市場接納著來自浙江、福建和廣東等沿海地區的經營者,並以先進的經營理念引領市場的潮流,吸納和輸送著各種源源不斷的精神和財富。

林忠,1986年與50多戶孝感人一起成為進入荷花池市場最早的小百貨經銷商。2004年後,有了自己的廠、自己的公司,近千萬的資產,做著“更大的生意”。

姚學義,溫州商人。1996年,他與幾個同鄉聯合出資一舉買下23個鋪位,並對外招商。1997年9月伊始就有70多家皮衣商,第二年增加到200多家。於是,他趁勢開辦了當時西南地區最大的皮衣批發市場,營業面積達5000平方米,並繼續開辦了3個專業市場,佔荷花池商圈專業市場的近五分之一。

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 荷花池市場局部(2012年)

市場成就了商家,商家壯大了市場。今天的荷花池市場雖然輝煌不再,2013年金牛區屬荷花池市場也正式關閉。但是荷花池市場在轉型,成都國際商貿城在崛起,荷花池市場的財富傳奇還將延續。

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 即將調遷關閉中的荷花池市場(2012年底)

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鋪

(圖片來自網絡,請作者與本公號聯繫)

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