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黃家營鎮:產業引領「蝶變」路

洋县黄家营镇:产业引领“蝶变”路

洋县黄家营镇:产业引领“蝶变”路

夏日時節,走進洋縣黃家營鎮,青山環繞,田園似錦,條條水泥路環山而建,通進村、延伸組、流向戶,嶄新的民居錯落有致,縱橫的道路將產業和新村相串,串出一幅幸福美麗山水畫,“蝶變”之路越走越寬,讓人喜悅振奮。

洋县黄家营镇:产业引领“蝶变”路

洋縣黃家營鎮

洋县黄家营镇:产业引领“蝶变”路

位於漢江以南的巴山北麓,總面積133平方公里,全鎮14個行政村,其中10個屬建檔立卡貧困村,人均佔有耕地僅0.9畝,貧困人口1629戶5238人,脫貧任務艱鉅。

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著力點,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在三岔村扶貧互助資金合作社的袋料香菇產業基地,貧困戶劉雲霞正在棚內忙碌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一邊勞動一邊說:“去年我家發展袋料香菇500袋,年終分紅1770元,今年又增加了300袋,收入可以達到2600多元。”

洋县黄家营镇:产业引领“蝶变”路

據瞭解,該村共有貧困戶170戶,為了解決貧困戶缺技術、缺勞力、缺資金的難題,利用產業補助資金,採用袋料香菇託管模式,去年戶均發展袋料香菇500袋,收入達18.94萬元,今年合作社發展10萬多袋,全村達到了50萬袋

貧困戶張偉建起塑料大棚,發展袋料香菇3.5萬袋,年收入可達7萬餘元。

“你現在還是貧困戶嗎?”當筆者與該村村民楊慶文交流脫貧話題時,他笑呵呵說:“肯定脫貧了!”提起產業發展,提前脫貧的楊慶文對鎮上實施的產業脫貧讚不絕口。

為讓群眾得到最大實惠,三岔村扶貧互助合作社與洋縣超原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和洋縣建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共同合作,爭取產業資金52萬,通過“企業+扶貧社+貧困戶”的模式,將全村122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戶戶參股,按股分紅。

變過去單打獨鬥為抱團取暖,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發展聯合體。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讓分散的資金“聚”起來,讓閒餘的勞力“動”起來,讓貧困戶腰包“鼓”了起來,成為全鎮“三變”典型。

洋县黄家营镇:产业引领“蝶变”路

該鎮在扶貧工作中,紮實推進“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特色種養產業扶貧行動中,確定了以食用菌、中藥材、生態養殖為主的產業發展思路。

目前已形成了以真符、駱駝項、石家坎、三岔等村為主的香菇種植基地、以蔡壩、三溪關、龐灣、華溝等村為主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和以桃溪、四郎、廟壩、寨溝為主的生態養殖基地。

周家溝村貧困戶劉兆國,妻子患病臥床不起,生活艱難,鎮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幫助他建起圈舍,發展養豬產業,去年出欄5頭,純收入超過1萬元,讓一個風雨飄搖的家在產業發展中擺脫了貧困。在劉兆國的帶動下,全村貧困戶養豬達到120多頭。

蔡壩村千畝黃姜長勢喜人,7組貧困戶張會莉滿懷自信地說,今年她家種植的10.7畝烏藥、黃姜等中藥材,收入可達3萬元,還享受產業補助1萬元,脫貧不成問題。

在該村,和張會莉一樣種植中藥材年收入3萬元的戶就有20多戶,周志林等戶今年收入有望達到5萬元。曾成林、李厚華等戶發展雞、羊等養殖年增值一萬元。

近兩年時間,該鎮特色產業已覆蓋所有貧困戶,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建立龍頭企業、產業大戶鏈接貧困戶的有效機制,增強龍頭企業、產業大戶吸納貧困戶力度,力促“小生產”融入“大市場”,有效鏈接和帶動大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發展產業中增加收入。

累計爭取產業扶持資金、蘇陝協作資金233萬元,建立產業示範點

14個,流轉土地500餘畝,1026戶貧困戶家家有產業。培育劉祥存、張小慶、楊巧文等種養示範戶60餘戶。

目前

全鎮椴木香菇、袋料香菇分別達到20萬架200萬袋,成功註冊“漢上真符”商標,市場營銷範圍進一步擴大。

種植中藥材6500餘畝,土豬存欄3千餘頭,養雞6988只,土蜂蜜養殖1千餘箱,新發展雷竹筍、獼猴桃、魔芋、茶園、蓮藕、油牡丹、柿子樹等2200餘畝,栽種蘭花草5000餘盆

建成農產品加工廠3個,電子商務示範點2個,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的產業帶全面形。

洋县黄家营镇:产业引领“蝶变”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總編:黃學鋒

審核:劉平

供稿:張恤民 閆曦

洋县黄家营镇:产业引领“蝶变”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