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爲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大錘為大家推出全新系列《三國演義細節解密》,在每週一晚

,大錘都會為你揭秘三國,希望各位讀者老爺多多支持!本期第二十三回!

上一回三國演義細節解密,大錘向列位讀者聽友講述了,董卓在西涼發跡的歷史,包括他依靠個人的超強武力和仔細擴展出來的同鄉關係,成功打造出一支姓董的漢末西涼私軍。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董卓控制了這支數千人的西涼私軍之後,東漢朝廷又不是瞎子,對於董卓的限制和監視也逐漸提高了等級,朝廷兩次試圖通過升官的方式架空董卓,把董卓跟他的涼州私軍隔離開,但是董卓就是死活不肯離開自己的軍隊,而這時候黃巾起義爆發,隨後又是漢靈帝病逝,東漢朝廷也暫時騰不出手來收拾董卓,雙方就在這裡僵住了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打破這種僵局的,是東漢王朝邁向無可挽回的崩潰的關鍵節點,十常侍殺何進之亂陡然發生。當時,漢少帝被太監們裹挾著外逃,誰控制皇帝誰就可能把持朝政,漢末紛爭的頭號大獎,就這樣開出了,當時洛陽內外,有袁紹、曹操等梟雄,丁原皇甫嵩等強將,誰能拿到這個大獎呢?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董卓的另一個優點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他得以在大亂髮生之際,超越洛陽內外群雄半個身位,搶先拿到了大獎。

這就是董卓最大的優點:行動迅速。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漢少帝

當然,董卓這個行動迅速,是有底氣的。根據史料記載,董卓在何進被殺時屯駐河東郡,這是漢朝都城洛陽西北的一個郡,從這裡前往洛陽,即便是董卓率領的先頭部隊從河東郡最東南、最靠近洛陽的地點出發,行軍距離也超過了百里。而按照裴松之引《英雄記》注的說法,董卓在黃河邊趕上漢少帝時,自稱晝夜三百里急行軍而來。

尤其是董卓軍在夜間向洛陽進兵期間,看到洛陽變亂、大火突起的時候,董卓毅然果斷拉起全部西涼軍,衝向近在咫尺的富貴,來了一次全力強行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董卓的行軍是全軍的連夜急行軍,這在古代軍事技術角度來說,是個很難的事情。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古代的夜間全速行軍,難點在於如何避免路途中迷路掉隊的士兵減員,同時又要維持住行軍的序列和秩序,這些都需要統帥具有對軍隊極強的控制力,一般情況下,古代的將帥如果不到萬不得已都儘量避免夜間大規模行動。由此有可以看出,在公元189年的董卓進京行動中,董卓所部西涼軍從質量上來說無疑是一支強軍。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關於這一點,在隨後董卓進京之後的小花招上也得到了驗證——在董卓趕到洛陽,控制住漢少帝之後,由於自身兵力只有3000人,而毗鄰的丁原、何進餘部都是人多勢眾,為了造成壓制其他軍頭的足夠聲勢,董卓搞了一個障眼法:他每天派自己的軍隊悄悄夜間出城,然後在白天大張旗鼓進城,連續幾天,營造出他軍隊遠遠不止3000人的假象。

最終讓其他軍頭不敢輕易行動,董卓憑藉迅速用3000人偽裝出的上萬人的效果,順理地把持了朝政,壓制了反對派。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在我們後世的眼光來看,一個外地來的軍頭董卓,用手下3000人反覆玩夜間出城白天進城的把戲,就把沙場征戰見多識廣的丁原軍、何進餘部給忽悠住了,而且還能把日後叱詫漢末的袁紹、曹操等梟雄都戲弄於股掌之間,對這個事情,後世人怎麼看怎麼都覺得是匪夷所思的,簡直就是把當時的周圍觀眾當白痴。

但是從歷史角度來說,這件事就這麼發生了。如果此事為真,那麼足可以說明董卓的手下軍隊在強敵環伺時,並沒有畏懼也沒有自亂陣腳,而是井然有序執行了董卓膽大包天的命令,並且無論行軍秩序還是情報保密非常到位,列位讀者聽友,這事只要3000人裡有一個人洩露秘密,董卓這個把戲就得原地爆炸,結果硬是成功了。此事也再次證明了董卓麾下部隊在危機四伏的同時又大獎在前之際,表現出來的膽大妄為、戰力堅強。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從成長環境來看,董卓長期成長於東漢邊境征戰之中,其行動迅猛的特點是在與少數民族的邊境征戰中逐步養成的。董卓在進京之後,用一連串閃電般的果決行動,將他的這個行動迅速的優點體現的淋漓盡致

裹挾著漢少帝進入洛陽之後,董卓立即給自己封了個司空的高官,這可是朝廷三公級別的高官,此前董卓最高只是當過幷州牧,如今簡單直接快速給自己晉升到三公這樣的高級別了。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然後,就在董卓進京不到十天之內,董卓就完成了廢除漢少帝、擁立漢獻帝、殺死漢少帝之母何太后等一連串政治行動,這裡面每一件事情單獨拿出來,即便是在東漢末年的時候,都屬於地震級別的行動,而在西涼邊境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董卓,就是這麼迅猛地十天之內全辦了。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大錘在之前的三國細節解密何進之死系列中提到過,東漢中後期綿延百年的中樞矛盾就是外戚與宦官的爭鬥,何進之死導致外戚與宦官兩敗俱傷同歸於盡了。

到了董卓接受洛陽爛攤子的時候,實際上還需要清理一下外戚與宦官鬥爭的殘骸,那就是依舊健在的漢少帝生母何太后。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從東漢封建王朝的統治秩序來說,只要皇帝還在,皇帝的生母太后說話就是好使的,雖然大將軍何進死了,但是何太后如果積極參與朝政,朝廷大部分人還是認可這種太后參政的,這對於要把持朝政的董卓來說,屬於必須首先剷除的絆腳石。

而老董行事之所以快,其中的要訣,除了心狠手黑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行事目的非常直接,特別善於把複雜事情簡單化。對於把持朝政的權臣來說,一個幼年的不懂事的皇帝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成年懂事了,很顯然皇帝就要親政,權臣就要玩完,因此當時14歲的漢少帝和9歲的陳留王(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比較起來,陳留王更值得投資。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尤其關鍵的是,漢少帝有母親何太后,陳留王的生母王美人很多年前就被何太后幹掉了,後來的靠山董太后(漢靈帝的生母、何太后的婆婆)也被何太后和何進給幹掉了,也就是說漢少帝有個巨大的靠山,而陳留王不僅沒有靠山而且還更有投資價值更容易被控制。

到了這個比較程度,對於董卓來說,把持朝政該怎麼做,就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二選一了。廢掉漢少帝,扶上來的漢獻帝不僅不是何太后親生,而且跟何太后有殺母之仇,這讓何太后參與朝政的可能性直接降低到零。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所以董卓立即行動,廢皇帝立皇帝,殺何太后。大錘在這裡說一句,從日後的行動來看,董卓在十天之內做出如此大事的時候,分寸把握和目標選擇還是非常精準的,比如董卓廢除少帝之後才幾天,立即派人殺死何太后,被廢掉的少帝卻是在一年之後因為關東諸侯聯合討伐董卓,謠傳要恢復少帝的皇位,這才被董卓殺掉。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說明董卓這個關西大老粗,雖然看起來行事兇狠快速,被後世渲染為隨意殺人的狂躁症患者,但是至少在董卓進京這一段歷史時期,董卓的行為和思路是非常清晰的,老董雖然粗魯,但是他非常清楚最先要幹掉誰。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董卓為何能成功,又因何而滅亡(中)

董卓就是這樣,通過快速果決的行動,實現了東漢末年的快速崛起。然而在這個崛起過程中,董卓勢力確實迅速膨脹,但是他沒料想到的是,董卓的敵人的勢力也在快速崛起,這是為什麼呢?

常言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行動迅猛的董卓究竟遇到了什麼無法解決的難題呢?下一期三國演義細節解密,大錘為您繼續講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