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一年讀書300本,你一年讀3本,差距究竟在哪裡?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老師說:“閱讀是一種信仰。”


在已經過去四分之一的2018年裡,你閱讀了嗎?讀了幾本,還記得書中的內容嗎?有無運用於實踐中來幫助自己成長?

以前我不懂不明白不瞭解,為什麼有的人那麼愛讀書,而且還能一年讀300本以上,自己卻一年也讀不了幾本。當開始不斷地閱讀,慢慢發現書籍給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和靈感後,才明白這究竟是為何。

因為閱讀者嚐到了甜頭,因為發現讀的書越多,自己變得越來越好,而且越來越愛自己了!自然,內驅力小馬達動力十足。

此外,能一年讀這麼多書,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閱讀方法。當自己開啟閱讀的大門時,才發現,沒有方法的讀書,效果要有多差就有多差!除了一年讀不了幾本無法迅速獲取知識外,最重要的是,我們錯誤的閱讀觀念,閱讀過程中給自己設置的各種障礙,會讓我們失去了閱讀的興趣,這才是最大的損失!

那如何才能夠讓我們既可以做到高效的閱讀,還能不損害興趣,還能讓我們越來越愛上閱讀呢?

在“世界讀書日”的今天,我為大家分享一批能夠有效提高閱讀能力的書,從易到難逐漸來做排序,希望能給正在尋找讀書方法的你一些幫助。

別人一年讀書300本,你一年讀3本,差距究竟在哪裡?

1、《高效能閱讀》

作者原尻淳一,通過89條效率專家親測有效的讀書技巧,詳細介紹瞭如何開展高效能閱讀。

書中很細緻的闡述了,從初級閱讀者、中級閱讀者和高級閱讀者三個階段,應該分別怎樣來閱讀。個人認為,這本書很適合剛開始閱讀的童鞋,其中講到的讀書體質改善技巧很受用,特別是讀書的十項權利,讓你輕鬆面對讀書,並輕鬆愛上閱讀。

此外,中級和高級閱讀者,可以直接跳過前面的部分去看自己想看的內容。其中的速讀和營造“思考的主場”即垂直型閱讀,對於專業垂直領域知識的獲取有非常大的助益。

別人一年讀書300本,你一年讀3本,差距究竟在哪裡?

2、《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

作者大巖俊之,通過自己每年閱讀300本書的經驗,以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財力進行研究,總結出了一套高效的讀書方法和技巧。

很薄的一本書,但證驗證了那句話:濃縮即是精華。

書中強調:一本書最重要的內容只佔20%,而這20%裡,有用的只佔4%。這個觀點讓我醍醐灌頂。以前讀書,總覺得都要讀完才算讀過,但這本書顛覆了我之前的認知。

一年讀完300本書的人,並不是300本逐字逐句的讀,而是帶著目的去讀,找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內容即可算是讀完一本書。

書中還分享了通過思維導圖將知識內化,用形象聯想法記住知識,以及將知識運用於實踐等方法,總之是乾貨滿滿。

別人一年讀書300本,你一年讀3本,差距究竟在哪裡?

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作者奧野宣之是日本閱讀筆記專家,主要講的就是做讀書筆記的各種方法技巧,還有讀書的完整流程。

很多時候我們定義的“讀書”,都偏向於從翻開書本開始。這本書中給了我們全新的定義,即讀書從選書就已經開始。讀書的流程應該包括選書、購書、讀書和活用這四個步驟,而且對這個幾個步驟如何進行都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

其中,記錄筆記始終貫穿4個環節,關於如何記錄給了具體的方法和步驟,以及文具名錄,非常接地和實用。

別人一年讀書300本,你一年讀3本,差距究竟在哪裡?

4、《深閱讀》

作者齋藤孝是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這是一本讓我如獲至寶的書籍,裡面道和術層面的結合,深化了我們為何要讀書這個問題,同時也給了具體如何閱讀的技巧。

齋藤孝將人類的思想比喻成流淌在地層深處的純水,而我們平日面對的各種麻煩,則是河流表層的濁水。只有當我們具備了“深潛力”,努力向下深潛,才能找到清流,才不至於每天都飲苦苦的濁水。而讀書,就能教會我們掌握這種“深潛力”。

這本書還是一本介紹各國作家以及優秀作品的書單,裡面提供了70多本書的書單。如果你想讀經典卻不知道書單,那這本書最適合不過。

別人一年讀書300本,你一年讀3本,差距究竟在哪裡?

5、《如何閱讀一本書》

說到閱讀類的書籍,都無法繞過這本經典老書。但因它過於偏理論、趣味性較差,閱讀起來有難度,所以放在最後。如果前面幾本書都讀過了,再讀這本書應該難度會降低很多,而且收穫也會很大。

這本書把閱讀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分析閱讀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說明和解釋。讀物也分析得很詳細,如實用性的、想象文學、戲劇和詩、哲學以及科學和歷史書等等,可以讓我們更系統的學習閱讀。

古往今來,凡是有大成就者,無不是讀書人。

梁啟超在《讀書指南》說到:“我們讀書,並不是想專向現時所讀這一本書裡討現錢現貨的得多少報酬,最要緊的是涵養成好讀書的習慣,和磨練出善讀書的腦力……從苦閱歷中磨練出智慧,得苦盡甘來得趣味,那智慧和趣味卻最真切,這是好處。”

是的,正是這些好處,日積月累形成了你獨特超凡的人格魅力。

當你實現從年讀3本書到300本書的跨越後,你就會懂得佛陀所說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非山,見水非水;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還是同樣的山水,還是同樣的你,因為見識,所以大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