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o Be A Better Man

---小夫暇的讀書筆記


大學的管理學課上,德魯克的書籍和理論被老師奉為聖經。


最近聽小罐茶的老總演講,在他為數不多的幾本推薦書中,《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赫然在列。

通常,我們所認為的管理者是管理他人。

但管理者首先要管好自己;同時,在目前的知識型社會中,每個人都是管理者。

新年伊始,讓我們一起定下一個小目標:To Be A Better Man.

本書從5個方面討論如何才能卓有成效:

1. 掌握自己的時間。

2. 我能貢獻什麼?

3. 充分發揮人的長處。

4. 要事優先。

5. 有效的決策。

本次讀書筆記只關注第四點:要事優先

每次只集中精力幹好一件事

世界上的確有少數人能在同一時間內交替做兩件事,比如莫扎特,他能同時作曲數首,而每首都是傑作。而其他一流作曲家,如巴赫、韓德爾、海頓、威爾第等人,都只能同一時間專心於一曲。對普通管理者而言,想像莫扎特一樣,同時做好幾件事是不太可能的。

有些人一事無成,而實際上他們卻做得很吃力。

第一、一般的管理者低估完成一件任務所需的時間。

第二、一般的管理者總喜歡趕工,而趕工的結果,總不免使進度更加落後。

第三、一般的管理者總喜歡同時著手幾件要事,結果對每一件事,他們都無法獲得足夠的最低整塊時間。

相反:

有效的管理者,對時間需求的估計寧可有餘,而不可不足。

有效的管理者,不願賽跑,他們按部就班,穩定前進。

有效的管理者,他們堅持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先做,而且每次只做一件事。

因此,將每天所做事情擬一個先後次序,給足夠的時間,確保優先項的完成。

那麼,要根據什麼擬定先後次序呢?

德魯克給出了以下四個原則:

重將來而不重過去;

重視機會,不能只看到困難;

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盲從;

目標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重將來而不重過去

一位管理者往往不可能完全擺脫過去,尤其是一些有良好效果的活動,往往演變成“經營管理的自我主義資產”,並且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但是,時過境遷。昨天的決策和行動,不論當時看起來如何勇敢、如何睿智,都有可能形成今天的困難和危機,甚至被證明是愚蠢的行動。

想想百度首創的競價排名,是如何演變為莆田系氾濫。

同時,我們經常說機構的“官僚主義”,企業的“大公司病”,其本質是想控制一切,因此內部充滿了形形色色的“控制機制”,其結果是什麼也控制不了。

解決辦法在哪裡?

中國有個成語“推陳出新”,意思是要“出新”,必從“推陳”著手。

因此,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項新的業務,一定先刪除一項原有的業務。如果組織“膨脹”不加以控制,組織就會變得渙散、難以管理。社會組織恰如生物有機體,必須保持小而精的狀態。

重視機會,不能只看到困難;

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盲從;

目標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大凡從事研究的科學家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著眼於易於成功而非著眼於接受挑戰,那他們縱然能夠成功,其成功也相當有限。他們的成功,也許可以使他們的名字出現在別人的論文中,但卻不能創造出一條以他們名字命名的“某某氏定律”來。所以真正的成就,只屬於那些善於抓住機會選定研究課題的人,屬於那些能把別人確立的準則只當做制約因素,而不當做決定因素的人。

同樣的道理,在企業經營方面,成功的事業,不是遷就現有產品線來開發新產品的事業,而是以開發新技術或開發新事業為宗旨的事業。當然,創新有風險、有艱辛、有不確定性。化機會為成果,肯定比解決舊問題更有生產性。

要想集中精力,全神貫注於一項工作,首先要有足夠的勇氣,要敢於決定真正該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只有這樣,管理者才能成為時間和任務的“主宰”,而不是成為它們的奴隸。

其實,道理都懂,差別只是行動。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o Be A Better M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