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灣:昔日沙進人退 如今綠洲重現

西北灣:昔日沙進人退 如今綠洲重現

央廣網烏魯木齊6月12日消息(記者張孝成 通訊員廖冬雲 周倩郎)進入仲夏,北疆高溫來襲。位於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前沿的奇臺縣西北灣鄉,卻因為有40萬畝梭梭、紅柳、胡楊等沙漠植被的庇廕並沒有顯得那麼燥熱。

距離萬畝荒漠生態林一公里的牛圈裡,西北灣牧場滿營湖村的牧民熱合提正在清理圈棚。烈日下,汗水順著黝黑的臉頰流到頸部,熱合提抹了一把汗說:“以前腳下就是荒漠,春秋季天天颳風刮黃土,三公里範圍沒幾戶人家。現在,灌木林、防風林都種起來了,搬走的牧民陸續回遷,村裡已聚集了20多戶人家。”

奇臺縣志記載,上世紀70年代的滿營湖村還是一片水草肥美的溼地沼澤,滿眼綠色,牛、羊成群。後來隨著盲目開荒墾田,過度放牧、汲取地下水,滿營湖村周邊慢慢沙化、荒漠化。“風沙大的時候,村民晚上睡一覺早晨起來,沙丘就移到家門口把房門堵住了。”奇臺縣荒漠林管理站站長陳生明說,無奈之下,滿營湖村的村民紛紛搬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風沙越來越厲害,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慢慢而持久地向南推移了1.5公里,奇臺縣北郊的不少村莊人去村空,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迫在眉睫。

2000年以來,奇臺縣啟動北郊40萬畝荒漠生態林項目。依託國家三北防護林生態建設工程和退耕還林、防沙治沙項目,全縣累計投入10多萬人次,在沙漠前沿人工治沙、造林作業50萬畝,其中成林面積40萬畝。

如今,奇臺縣綠洲北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已建成一條東西長65公里,南北寬3公里的綠色屏障,許多梭梭、紅柳已長到碗口粗,灌木林下新嫁接的1.5萬畝肉蓯蓉已可以採挖,經濟效益可觀。

奇臺縣荒漠林管理站站長陳生明介紹,今後,奇臺縣將繼續依託國家項目,加快荒漠生態建設,通過人工植苗、飛播和自然封育,力爭五年內讓北部荒漠植被覆蓋率達到30%以上,風沙危害基本得到治理。“下一步,縣裡還計劃在生態林下種植麻黃、大芸等沙生藥材,培育沙生苗木,為北疆更大範圍的治沙造林提供優質苗木。同時社會融資,開發荒漠景觀生態旅遊,開展探險、狩獵、沙療、滑沙等特色旅遊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