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王宏武:落實“五個振興” 建設“五有農村”

王宏武:落實“五個振興” 建設“五有農村”

落實“五個振興” 建設“五有農村”

中共禹州市委書記 王宏武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近年來,禹州市圍繞農業農村健康發展,堅持以高標準糧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都市生態農業發展“三大工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推動農村環境美化,以“五美示範庭院”“星級文明戶”創建倡樹鄉風文明,以“百名科級幹部包百村、萬名機關幹部聯萬戶”和“一編三定”工作法夯實基層基礎,以轉移就業、產業發展、金融扶貧等七項增收工程構建農民穩定增收長效機制,著力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一、著力產業振興,發展現代農業,打造“有實力”的新農村

堅持產業興農,加快構建鄉村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是持續抓“融”,加快產業融合。以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為抓手,大力發展中藥材、薯製品、菸葉等農業特色產業和鈞瓷飾品、刺繡製品等農村特色產業,提升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充分挖掘“一產”的農業功能,拉長“二產”加工鏈條,提升“三產”服務水平,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培育壯大實佳麵粉、青山藥業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動農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大數據產業結合起來,在推動農業與旅遊、文化、康養、創意等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著力培育一批電商專業村、特色村、淘寶村,發展壯大一批產業特色突出、三產融合明顯、利益聯結緊密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引擎。二是堅定保“穩”,穩定糧食產能。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和糧食安全戰略,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效的要求,突出抓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支持科技興農、科技強農和糧食規模化生產,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好各項惠農強農政策,保持糧食生產面積持續平穩,新建高標準糧田7.5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5萬畝,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使糧食總產穩定在52萬噸以上,保持在全國產糧大縣行列,著力打造全省一流、全國先進的現代農業示範區。三是大力促“轉”,促進轉型升級。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現“四優四化”為目標,依據禹州山崗平各佔三分之一的地理條件,著力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在東部中部平原區發展優質小麥5萬畝,持續提升訂單農業面積;在東南部平原區發展優質菸葉2.7萬畝,打造“金色產業帶”;在山崗區種植紅薯和道地藥材67萬畝,打造萬畝中藥材基地,擦亮禹州“華夏藥都”“三粉之鄉”的金字招牌;在西部北部山崗區發展優質林果、優質飼草6.5萬畝,著力把特色產業調優,把優勢產業調特。抓住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國家綠色畜牧業發展示範縣的契機,加大對盛田農業、鴻碩農業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和“濃香型”優質菸葉等農產品的扶持力度,加快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現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藉助全市開展“產業轉型發展促進年”行動的契機,用好2000萬元產業發展基金,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注重挖掘貧困村特色資源,培育特色產業,著力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二、著力人才振興,強化智力支撐,打造“有希望”的新農村

堅持人才興農,培育發展鄉村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一是培養一批專業型鄉村幹部。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作為基本要求,利用禹州市新農村建設學院的師資優勢,結合脫貧攻堅、村(居)“兩委”換屆、基層組織建設等重點工作,加強“三農”專業型幹部隊伍教育培養,並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鍊作為培養幹部的重要途徑,拓寬縣級“三農”工作部門和鄉鎮幹部的來源渠道,注重選拔使用實績優秀的鄉村幹部,形成人才向鄉村一線傾斜流動的用人導向。二是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以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為方向,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養職業農民為重點,發揮許昌陶瓷職業學院、禹州市職業中專等學校的專業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農業技術培訓,加快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以實施職業農民培育提升工程為抓手,依託盛田農業、鴻碩農業等職業農民培育載體,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職業農民培訓力度,推進農民創業創新,鞏固壯大提升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確保農業“後繼有人”。抓住全國第二批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的機遇,建設返鄉創業園,開展創業示範縣、示範鄉鎮創建,營造創業、興業、樂業的良好環境,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幹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通過各種方式回饋家鄉,建設新農村。三是培養一批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充分發揮禹州與陝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兩地三方”科技合作的優勢,通過遠程教育、專家講課、現場指導、實地觀摩、科研合作等方式,大力培育農業領域高端人才,增強農業技術人才服務農業的本領。加強與河南農業大學、中醫藥大學等高校院所的合作,提升農技人員的自主研發、成果轉化和農技服務能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三、著力文化振興,塑造良好鄉風,打造“有內涵”的新農村

堅持文化興農,發掘傳統農耕文化,孕育鄉村良好風尚,提振農村“精氣神”。一是挖掘鄉土文化內涵。堅持保護傳承相結合,挖掘弘揚勤儉樸實、重禮誠信、耕讀傳家、守土敬業等優秀傳統農耕文化,保護好禹州名人傳說、具茨山神秘符號、大鴻寨千年銀杏等原生態鄉土文化,讓文化溫潤鄉村的“精氣神”。積極開展國家、省級傳統村落申報工作,加大對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文化古蹟、農業遺蹟等保護力度,鼓勵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建設“村史館”,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注重挖掘鈞瓷燒製技藝以及戲曲曲藝、弓子鑼舞、舞龍舞獅、打梨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延續歷史文脈,彰顯鄉土特色,留住鄉愁記憶。二是加強鄉風文明培育。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在廣大農村實施“文明風尚、文明創建、文化惠農、道德典型、移風易俗”五項示範工程,每個行政村至少建設一組文化牆、設置一個善行義舉榜,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鄉情村史、村規民約、家風家訓、文明禮儀、公益廣告,宣傳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好人好事,讓廣大農村煥發文明新氣象。持續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五美示範庭院、敬老孝親道德示範戶等評選活動,抓好鄰里守望志願服務,選樹一批當代鄉賢典型,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淳樸民風,讓好家風家家傳承、好傳統代代弘揚。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每年安排1000萬元文化惠民資金,紮實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加快建設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等農村文化活動場所,注重發揮好村室和村級活動場地的作用,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充實農村內生動力。

四、著力生態振興,改善人居環境,打造“有顏值”的新農村

堅持生態興農,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一是深化美麗鄉村建設。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環境美、田園美、村莊美、庭院美、鄉風美”的“鄉村五美”為目標,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完善農村垃圾清運處理體系,推進國家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試點建設,建設農村汙水處理系統,全面開展“四好農村路”示範縣、示範鄉鎮和省級“美麗農村路”創建,完善提升農村電力、飲水、網絡等基礎設施,統籌推進農村環境淨化、道路硬化、鄉村綠化和村莊亮化,精心打造5個以上示範鎮區、5個美麗鄉村群示範區和10條美麗鄉村休閒旅遊線路,使80%以上行政村成為省級達標村、40%以上行政村成為省級示範村,讓農村更整潔、村莊更宜居、群眾生活更美好,繪就禹州以山水林田湖草為本底的最美鄉土畫卷。突出抓好農村“廁所革命”,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進農村廁所改造,打造一批示範鄉、示範村,帶動全市農村實現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二是治理農村突出環境問題。以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為底線,嚴格落實環境汙染防治各項治理措施,加快廢棄礦區生態修復,持續推進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和秸稈、畜禽廢棄物資源利用,全面推行河長制,高標準打造潁河國家級溼地公園和石樑河溼地公園,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有效提升農村環境質量。大力實施“綠滿禹州”行動計劃和林業生態建設“123411”工程,加快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改造提升農田林網,提高林木覆蓋率,使廣大農村持續綠起來、美起來,讓廣大農村居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三是大力發展美麗經濟。依託“鈞都”“藥都”“夏都”“雲都”四都文化,突出美麗鄉村、自然生態、文化特色、旅遊配套四個要素,深入挖掘農村生態價值、休閒價值、文化價值,以“美麗鄉村+田園風光+地域文化+旅遊配套”為核心,依託美麗鄉村群,加快建設中醫藥健康旅遊美麗經濟體、鴻暢吳道子生態美麗經濟體、文殊鐵山嶺美麗綜合體、磨街華夏植物群美麗經濟帶、鳩山漫生活美麗經濟區等5個“美麗經濟”示範試點,著力發展一批美麗田園綜合體,讓農村成為“農民的家園、市民的公園、遊客的樂園”,推動由打造“美麗環境”向發展“美麗經濟”轉變,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轉型的“雙贏”。

五、著力組織振興,夯實基層基礎,打造“有力量”的新農村

堅持組織興農,打造基層堅強戰鬥堡壘,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讓農村社會和諧有序、充滿活力。一是建強村級組織陣地。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持續開展村級黨組織“三比三提升”活動,認真落實“一編三定”工作法,並利用今年村“兩委”換屆的契機,選配一批有覺悟、有頭腦、有擔當、有威信的“四有”幹部進入村級組織隊伍,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成為實施鄉鎮振興戰略的堅強戰鬥堡壘。大力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加大基層基礎保障力度,確保基層黨組織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有制度理事。持續深入開展“雙百雙萬”包村聯戶,通過推動幹部力量下沉,結合脫貧攻堅和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治窮村增收入、治亂村促和諧、治髒村優環境、治難村推發展,鞏固提升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二是發展農村產業組織。抓住被確定為河南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縣的機遇,積極拓展多元化投資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村級集體經濟建設,著力培育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積極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積極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聯盟、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帶領廣大農民群眾抓生產、做營銷、謀發展,著力建成聯合發展、為農服務、與農合作、共建共享的“農民之家”。三是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完善和落實民主科學決策制度、矛盾調解化解制度、基層便民服務制度、基層黨風政風監督檢查制度等基層四項基礎制度,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加快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持續開展信訪工作“五無”村創建活動,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長治久安。積極推進全國農村社區治理試驗區創建,實施美麗環境與和諧鄉村(社區)共同締造行動,構建以“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為基礎的鄉村(社區)治理體系。(來源:市委組織部研究室)

河南省委《黨的生活網》官方頭條

來源丨黨的生活網

新聞熱線:0371--55667171


分享到:


相關文章: